在德宏,有一种经典的剧,它用声音记录时代,用动作演绎生活,用故事留存德宏的记忆,讲述身边的美好。那便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之一的傣剧,至今传唱了一百多年,有着“东南亚艺术明珠”的美称。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素有“女王专业户”之称的英国演员海伦?米伦曾在年的世界戏剧日献辞。她说:“古往今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彼此的故事。只要人类存在,优美的戏剧艺术就不会消亡。”
让我们借着她的话,来看看德宏傣剧的前世今生。
傣剧的起源:从北方到德宏
在19世纪中期,德宏地区成为当时集*治、经济、文化、交通为一体的*金通道。这一时期,北方的皮影戏由内地传入干崖一带,并且影响到了当地傣族民间一种称为“转转唱”的表演形式。从而,便奠定了早期傣剧的雏形。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大约年,盈江土司刀盈廷组织傣族的知识份子将汉族的京剧、川剧、滇剧剧本翻译成傣语,把最原始的傣剧搬上了舞台。此段时期的代表剧目《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和《王昭君》。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傣剧的形成:刀安仁创立傣剧
经过几十年的内地戏剧与德宏傣族文化相融,年左右,刀安仁先生组建了第一个傣剧专业剧团,派人到腾冲、昆明学习滇戏,还请滇戏艺术家到盈江教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刀安仁先生通过借鉴京剧、滇剧等中国传统戏剧移植与本土傣家文化结合,创立了傣剧。
也正是由于傣剧的正式成立,使傣剧传播到盈江、陇川、潞西、瑞丽、梁河等整个德宏傣族聚居区及怒江沿岩的傣族村寨和陇川的阿昌族聚居区、缅甸北部的一些傣族聚居区。
▲德宏傣族聚居区-银井村
傣剧的传播:民族化与大众化
到了民国时期,在德宏各勐司通婚、重大节日的活动上,傣剧得到进一步发展,已成了傣族本土一种不可分隔得文化传承,傣剧大范围从田间、广场走向舞台,传唱着傣家人的生活。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此时傣剧有汉戏中的锣、鼓等乐器,更是加入了傣族特有的象脚鼓、葫芦丝、锚锣、钹等乐器伴奏;傣剧的表演也在吸收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提炼本民族的各种民族舞蹈使表演更为丰富;在唱腔上保持着傣族音乐的特点,让傣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期,傣剧的创作也多以德宏傣族的叙事长诗、民间故事进行唱作,传播更民族化与大众化。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傣剧的兴盛:奠定民族艺术基础
傣剧真正繁荣发展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在*和*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德宏各市县都培养了一批傣剧创作人员,傣剧在整个德宏州盛行成风。各村寨间建盖的土台、竹台更是随处可见,有人形容戏台多得“象米线摊一样,一摆一长串”。
也正由于这个60年代的兴盛发展,傣剧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创作了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南西拉》、《刀安仁》等一批优秀作品,奠定了傣剧艺术的基础。
▲傣剧《刀安仁》
傣剧的当下:光彩夺目“东南亚艺术明珠”
傣剧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再次迎来了发展浪潮。年,德宏傣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缅甸演出,每场表演观众过万人,盛况空前;年,经国务院批准傣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傣剧《南西拉》在山西参加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一举夺魁,好评如潮。
▲傣剧《南西拉》
进入新世纪,傣剧的创作与表演不仅充分运用现代音响、灯光、舞蹈艺术,又注重突出民族特色,一次又一次的把德宏特色的傣家文化搬上光彩夺目的舞台,享誉“东南亚艺术明珠”的美称。
傣剧的未来:悠扬传唱德宏风情
富饶的坝子、竹林溪流的景致孕育了德宏这个美丽的地方,聚居了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民族。
▲下勐劈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德宏人民用青春,鲜血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属于德宏的灿烂文化;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德宏发展进步的故事,演绎着属于德宏人民的幸福生活。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他们在劳动中生活,也在劳动中创造,从生产生活到文学艺术,滋养出有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而傣剧便是代表了德宏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宝。象征着德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歌颂着德宏人民勤劳、勇敢的生活向往,隽刻着德宏人民的美好生活记忆。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德宏人民的生活、情感、文化、故事在傣剧中传承,未来它将随着人们的传唱,将德宏的故事,恒远流传。
▲纪录片《傣剧“喃幕西双”》图/泰泐视觉微电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