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32期,刘应明:《评工分》逸事║法帕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评工分》逸事
刘应明
年10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首届全国知青红歌原生态文艺汇演上,反映知青生活的云南民族方言小品《评工分》引起轰动,并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云南知青艺术团表演的小品《评工分》以充满浓都生活气息的评议方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雅俗共赏、配合默契的完善表演,以及藏而不漏的严谨结构,生动表现了40多年前知青生活的真实场景和那些难忘的生命瞬间。这部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创舞台作品,让所有观众和评委感动、感慨和推崇。经组委会认同,评委团特提议增设评委特别奖,给予赞赏。”手捧沉甸甸的奖杯,读着评委会赞赏的评语,作为这出小品的演出者,我的心绪又飞回到那难忘的知青岁月……年2月,刚满17岁的我,怀着对边疆风情和傣家神奇传说的向往,憧憬着“头顶香蕉,脚踩菠萝,摔一跤捡一把花生米,孔雀满天飞舞”的彩色童话世界。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来到云南边疆潞西县法帕镇腊掌乡芒留寨,满腔执情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始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炼一颗红心,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芒留寨子,掩映在一蓬蓬、一簇簇高大的凤尾竹和香蕉林中,布满了芒果树、菠萝蜜树、木瓜树……郁郁葱葱,碧绿苍翠。村口几棵高高的大青树,垂挂长长的藤蔓又落地生根,形成一片树林,宛若一把巨伞笼罩着寨子,呵护着善良勤劳的傣族人民。一条蜿蜒曲折、清波荡漾的小河从村前流过。寨子面对广阔富饶的芒市坝子,背靠绵绵起伏的勐戛群山。我们芒留寨子知青户,曾创下德宏知青的多项“第一”:德宏知青“第一大户”——64个知青同吃一锅饭;德宏知青“第一老大哥”——年出生的“老高三”学生;德宏知青中第一个和傣族小卜冒结婚,与贫下中农结合的女知青;德宏州第一个知青共产*员。还有扎根边疆当老师的叶玲、齐秀芝、刘桂珍等同学,至今他们还在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向边疆人民的子女传播知识,为边疆的兴旺而默默奉献。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很多年过去了,那浓厚的乡土之情、傣家儿女之情,仍留驻在心灵深处。难忘那片肥沃的土地,那梦幻般的竹楼,那竹林深处美妙悦耳的葫芦丝声,那美丽苗条的小卜少,英俊的小卜冒,他们的歌声、舞姿让我心旷神怡;难忘那善良勤劳的傣族大爹大妈,和蔼可亲的傣族大哥大嫂……我的东家大爹波岩过喊是芒留村村长,他曾对我说:“你们知识青年不有(没有)爹,不有妈,到我们寨子,住我们家,你们就是我们的小人(孩子)。我们就是你们的爹,你们的妈,要给你们吃饱饱,住好好。”几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情很深,爱很重,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现在,东家的孙女在昆明打工,常来我家。傣族人民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已深深铭刻在我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还有那时为我们知青评工分的情景,时过多年,仍历历在目,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稻田里的守望者)太阳刚落山,挂在大青树上的广播喇叭就传来了生产队长的大嗓门:“今天晚上开会,评工分啦……”饭后,村民们便三三两两集中到生产队的晒场仓库,找地方坐下。那时最重要的事,就是评定工分了,“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工分的类别有几种:全劳力即青壮年得10分,小孩得3分,半劳力或老年人得5至7分。一说评工分,全队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全都来了,这是寨子里最热闹的日子。仓库里只有几条板凳和一张方桌,早来的就有地方坐,晚到的只好坐在门槛上,或在外面的草垛上扯些草,垫坐在角落里。人到得差不多了,队长就站起来喝住那些嬉戏的孩子们,叫大家起立,手拿《毛主席语录》贴在胸前,面向墙上的毛主席像。队长宣布完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注意事项后,就开始评工分。在评分过程中,男人们很大气地抽着手卷的劣质喇叭烟,不时喷出一股股呛人的浓烟,女人们低声细语;小卜少、小卜冒们含情脉脉地微笑传情……在昏*的灯光和烟雾缭绕中,村民们讨论和决定着关系各家各户生计的工分。评工分的焦点最后都会落在知青身上。评知识青年的工分时,先是会计念名字,保管员让大家议论,最后队长说了算。会计说:“首先评知青小卜少小李,得几分?”傣族村民民风淳朴,性格温和,谁也不说话,沉默。有时会从黑暗的角落传出小小的声音:“5分得了。”说4分、3分的也有。后来,“摩雅”兼妇女主任的大妈说:“知识青年小卜少小李,白白胖胖,力气跟小咪人(小孩子)一样,穿着鞋子下田,穿着袜子薅秧,谷子秧秧拔了丢掉,稗子秧秧留着。给她3分得了。”于是,大伙儿齐声说:“得了,就给她3分啦。(出工之前留个影)有人提议给身高1米8的知青老夏7分,老波涛发话了:“不行不行!他什么活都不会做,个子大大,力气小小,出工不出力,太阳大大不出工,下雨大大不出工,要恰恰好才出工。”最后评了5分。保管员说:“知青青年小卜少小周长得好看呢,眼睛大大、嘴巴小小、脸红红,像电影中人一样,给她8分。”有大妈说:“不行,好看不能当饭吃……”众人议论纷纷,队长最后做工作:“大家莫吵了,小周的表现还是不错呢,见着我们喊大爹、大妈,算了,给她8分得了……”评到我时,有人说给6分,说我个子小,力气小,等等。还好,我住在村长家,傣语说得好,人缘也好,最后评了7.5分。好朋友欧阳也得了7.5分。知青张树仁积极肯干,老实听话,队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得了最高分8.5分。收集当年的足迹,汇编青春的闪光,留下曾经的希望,以珍藏人生的记忆。年,我和其他知青一道,依据当年的生活,编排了民族方言小品《评工分》剧本,记录了给知青评工分的情景,并担任剧中的队长角色。文学是夸张的,但情感是真实的。年2月,《评工分》在芒市目瑙纵歌节首次演出,初告成功。后来由云南知青艺术团作为保留节目在德宏州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傣族人民及当年知识青年的热烈赞扬和欢迎。年10月,这出小品走出云南,在四川成都首届全国知青红歌原生态文艺汇演中荣获唯一的特别奖。回首往事,时过境迁,物换星移。虽然当年在“广阔天地”的风风雨雨、日日夜夜令人难以忘怀,但对我们这一代青年生命的*金时代被无端消磨、对我们逝去的青春追忆,却充满着欲说不清、欲理还乱的黯然惆怅,郁结于心。知青生活,将成为我们永远的话题;而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却酿成了一杯醇酒,令我们品味终生。有人说,知青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现代的童谣、一个青春的记忆、一个无奈的过去……岁月如歌,说它是什么都可以,只是不要忘记那片浸透我们汗水、泪水的红土地……知青,是浸染历史风采、饱含人生艰涩、有着特殊经历的千百万热血青年的共同称谓。只要提起知青,就会唤起一代人的回忆,就会有无数个家庭、无数亲朋好友,因他们曲折起伏的命运同悲、同忧、同喜、同乐……岁月的流逝,带走了青春的浮尘,光阴洗去了人生的铅华。如今我们老了,但昨日的青春欢笑与纯真炽热,今天依然那么执着热烈。也许,我们没有成为天之骄子,我们的爱却深沉凝重。
我们怀念青春拓荒的蹉跎岁月,怀念边疆的山山水水,怀念勤劳善良的傣族人民,因为,我们有一颗永远不变的知青的心。
(作者原系潞西县法帕镇腊掌乡芒留寨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