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共和国图像日志——赤脚医生
30年·时代印记
成千上万符合国家需要的青年,被树立成青年们的典型。他们离开父母、远离城市,来到边疆山村,他们上山下乡,为农村贡献力量,从此,他们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握,而是随着数十年国家的变化而变化着。30年前的年,成千上万知青逐渐回城后,知青遂成了历史名词。
做赤脚医生时的褚嘉祐为人治病受访者供图
做赤脚医生时的褚嘉祐
前几天,一起插队的说了一个令褚嘉祐非常感动的事情:从年至今,德宏孔雀之乡网站上一直有《当年傣族人民的好摩雅(傣语“医生”之意)——褚嘉祐》的报道,同时,还刊出了两张褚嘉祐在当地插队时为乡亲们看病的照片。“快40年了,傣族人民还记得我,这让我很感动。”褚嘉祐说。
傣族人民的好摩雅
“这两张照片是怎么放到网上去的,我自己都不知道。”对禇嘉祐的采访就从两张照片说起。
年初,刚刚高中毕业半年的褚嘉祐正做着大学梦,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将褚嘉祐带到了潞西县(现潞西市)遮放公社户那乡芒瓦寨。那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傣族村寨,当地乡亲们以其特有的朴实接纳了这批少不更事的中学生。
由于当地缺医少药,曾经自学过一些初级医疗急救知识的禇嘉祐,成了乡村的一名赤脚医生,帮乡亲们看病。“其实,我一直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好医生,高中毕业后自学了一些医学书籍,并自费购买了很多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带往插队的地方。”当上赤脚医生不久,禇嘉祐插队的村寨里有位彭大妈因注射青霉素过敏导致昏厥,家人以为她已死亡正忙着准备后事。禇嘉祐立即进行了急救,彭大妈终于苏醒了过来。一时间,知青医生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的美名传遍附近傣家村寨,四里八乡的乡亲都来找他看病,亲切地称他为“知青摩雅”。
从工农兵大学生到博士
年,一场大规模的招工为知青们提供了一次返城机会,但一直想当一名好医生的禇嘉祐继续留在遮放公社,继续做赤脚医生,并于年被任命为潞西县卫生局副局长。
禇嘉祐一直坚持争取一切机会学习业务知识,年,他获得到昆明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习的机会,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3年大学和以后的一段时间,禇嘉祐学完了大学课程。“毕业时,在学校个工农兵学员中,我的内科成绩考第一、外科成绩考第二,被医院工作。”
年,禇嘉祐怀揣梦想,到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毕业留校工作1年;年,考上血液临床学博士研究生,年博士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两年的博士后。
研究少数民族遗传基因20年
年毕业时,国内外有很多单位可供他选择,可禇嘉祐最终选择了位于昆明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重点研究少数民族遗传多样性。从年开始,禇嘉祐担任了中国人类基因组项目中“中国不同民族基因组的保存和遗传多样性”课题的负责人,这一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等支持的项目进行了10余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共同承担。至今,这个细胞库已经为国内多家相关单位提供了细胞株和DNA,也将为几百年后研究各民族的基因提供了样本。
在从事医学研究的20年间,禇嘉祐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等若干项,尤其在基因遗传方面有着不俗建树。
知青经历是笔财富
博士后毕业回到昆明工作后,禇嘉祐曾数次回到插队的傣族村寨。“直到现在,我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傣族话,寨子里的老老少少至今仍把我当做他们自己的摩雅。”说到曾经插队6年半的傣族村寨,禇嘉祐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时间过得真快,回首在农村插队那段岁月,竟恍如昨日。回头想想,插队生活真的是我人生中一段特殊而宝贵的经历,艰辛、磨难、沮丧、激情,都真切地体验过了;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艰苦、什么叫磨难。”
回忆当年的插队生活,禇嘉祐说,客观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整整一代人的学业被耽误,生活、事业被影响,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如果不是当时的历史限制,知青中可能有许多人会更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杰出的人才。但经过这段磨砺,一代人被锤炼出来,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与没下乡插过队的人相比,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强、待人接物更加稳沉、有更强的忍耐力。这就是这段历史留下的烙印。
万知青插队云南边疆
据相关资料记载,年2月21日,首批来自北京的知识青年历经14天的长途奔波,来到紧邻中缅边界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大勐龙东风农场疆锋农场插队,并把户口也迁到了农场。以后陆续到达云南的北京知青共计多人。
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年到年间,又有大批上海、成都、重庆和昆明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被分配到云南边疆地区的农场和少数民族村寨插队落户,成为知青,他们当中最小的年仅14岁。
到年底云南知青大返城时,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和昆明5个城市的知青总数达到万余人。据粗略统计,“文革”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在万人左右,涉及年~年整整10个年头中出生的城镇学生,连同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合并计算,全国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关联的人数约1亿人。
史海回眸
几个月内千万知青返回城市
30年前,西双版纳知青回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此终结,“知识青年”遂成为历史名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行10年后暴露出严重的社会问题:上千万知青在人多地少的农村与农民争工分、争口粮;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却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在招工、招生、参*、入*、提干等问题上,让后门风盛行。以至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谈到知青工作时也认为“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社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国家不满意。
年10月,西双版纳知青联名书写了3封公开信给中央领导,信中列举了知青生活的困苦,隐约表达了回城的愿望。短短两月,在西双版纳6万知青中,一个以回城为目标的群体正在形成。
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实施《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不动员下乡;今后下乡人数将逐年减少,以至做到不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妥善地解决好在乡知青的问题……
但同时明确规定:各国营、*垦农场的知青不再列入国家*策的照顾范围,而作为一般的农场职工对待……这个消息点燃了知青中长期压抑的不满情绪。恰恰此时,一名上海女知青因怀孕难产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农场卫生所大出血身亡,这一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数千人游行。
12月27日,西双版纳26名知青代表到北京请愿。西双版纳知青的大规模行动,迅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派出调查组南下,地方*府也开始正视知青们的要求。
年1月中旬,四川、上海、北京和云南有关部门在昆明联席召开会议,各省(市)对知青回城均表示认可。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15条讲话》,其中一条是“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同年2月,国务院出台规定: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知青回城;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由子女顶替;从农场参*的知青,退伍后可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允许回原籍社队。
此后,知青返城风潮迅即席卷西双版纳,数万知青争先恐后涌向农场职能部门和当地公安派出所,抢着办理户口粮油迁移手续。发端于云南国营农场的知青大返城风潮迅速波及全国各大垦区,上千万名知青在短短几个月里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
记者朱咏梅实习生郭睿(春城晚报)
请长按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