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团结芒市旷世华章谱新篇 [复制链接]

1#
芒市有一个史诗的天空,厚重的历史文献横贯古今,对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开傣族的贝叶经,里面有一些朴实无华但又引人深思的话语:“讲话的声音要像糖一样甜,对小孩说话要像对自己的孙子一样和蔼,对穷人说话要像对上司和长者一样尊重。”“要经常打扫自己的旧居。”“不要使房屋的中柱歪斜。”读着这些句子,能领悟到一个以人为善、充满爱心、注重和谐、谦虚谨慎的傣民族的处事心态。阅读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有大段的歌词映入眼帘:“由于往昔多作恶,外凌他族内不睦。自私自利不修德,不敬长老及父母……惹得人神齐发怒。故劝后辈我儿孙,莫随前人恶劣行。外睦他族内修德,凡所到处内相亲。”古歌言真意切,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反思,善于作自我批评,盘点自身的过错,从而深深感受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人类繁衍,文史浩瀚,许多人喜欢赞美自己的祖先,能如此做自我检讨的气度实属难能可贵。从很早的时候起,傣族和德昂族就居住在芒市这块土地上,躬耕劳作,用辛勤的汗水孕育了早期的农耕文明,成为举世公认的水稻民族。通过长期的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不但有共同的信仰,而且两个民族的语言还有很大一部分相同,习俗也基本一致。彼此还有亲密的称谓,傣族称德昂族为“傣崃”,意为居住在山上的傣族,近似一个民族。进入十六世纪后,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和汉族先后进驻芒市,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崇尚真、善、美,憎恨假、丑、恶,爱好和平,以和为贵,满怀友善的思想理念以史诗的形式和其他传统思维定式在历史的天空中形成对接,交辉相映,构成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建家园的基础。景颇族的《目瑙斋瓦》,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傈僳族的《创世纪》,无不涵盖上述内容。以一年一度的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古歌《目瑙载瓦》的音符回荡长空,史诗中的宁贯娃是个英雄人物,坚强勇敢、富有爱心,能包容别人,其性格特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相吻合。傣族历史文献中还有“弟兄祖先故事”的叙述:把傣族、景颇族和汉族说成是血缘上的“兄弟”关系,没有老居民与新移民之分。这类族源神话构建了傣族人民所认可的地方知识体系,在历史上对于维护地方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回望历史长河,六个民族有着深厚的渊源,闪烁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之光。上述记载,说明同为华夏子孙,在理念上有认同感。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认同感仅限于情感范畴,还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各民族的史诗精神底色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爱好和平,追求幸福,向往一个平等、自由和谐而富裕的社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孕育了几千年的梦想终于翻开了历史的新篇。年4月21日,潞西(芒市旧称)和平解放。新中国的诞生,*的民族*策的光辉照耀边疆,新型的民族关系脱颖而出,不断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开,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千家万户丰衣足食,企业改革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城镇建设改变了历史旧貌。尤其是*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策全方位、深层次致力于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珠联璧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其规划之理想、措施之得力、投入之巨大、速度之迅猛令人兴奋和震撼,出现史无前例的嬗变。芒市地处南国之边,沐浴着浩荡的时代惠风,在波浪壮阔的巨变中日新月异,沿着“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我们的镜头聚焦在风平镇的介桃村,田园与丘陵之间镶嵌着一个傣族村庄。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迈开了强劲的步伐,国家支持万,群众自筹万,以多万的资金注入一个68户人的村落,改建民居、架设桥梁、铺筑道路、建造凉亭、设置花圃等。该村原本风光隽秀,古朴生态,新项目建成后更是锦上添花,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乡村旅游的热浪中独树一帜,游人趋之若鹜。介桃村不仅仅有美丽的风光,群众生活同样殷实富足,水果种植走上产业化道路,收入快速增长,还在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元,集体资金达45万元。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享誉四方,成为备受赞誉的团结村、富裕村,被云南省委、省*府评为省级文明村。摊开平方公里的土地,介桃村的涌现并非面子工程,飘然面世的美丽乡村是一个群体,以星罗棋布的格局先后闪亮亮登场,近几年全市累计投入多万元,推出36个村民小组,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引人注目。我们把视角缩小到一个建档立卡户,户主张四,居住在海拔多米的高寒山区,全家5口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张四娶缅甸人为妻,几年后妻子因嫌弃家庭贫穷而离异。上有七十开外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孩子,贫困交加,举步艰难。实施精准扶贫后,该户享受扶贫*策,统一搬迁到坝区。乔迁新居后再次娶妻,并通过提高劳动技能,逐步走上致富的之路。年统计,全市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6.70%,张四之家仅是其中一例,全市贫困面很大。富裕之家大抵相同,贫困之家各有各的原因,后者需要一种强有力而又精准到位的*策实行全面覆盖。芒市开发扶贫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较为突出。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扶贫步伐要加快,原有的扶贫体制必须修补和完善。芒市作为一方水土,年吹响了精准扶贫的战斗号角,自此,一场大规模的攻坚战役打响了,举全市之力,持续奋战,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突出问题导向,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质量显著提升。各族干部以使命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投入战斗,各族群众彻底改变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旧观念。上下配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要求,聚焦“九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产业、住房、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基础设施、扶志扶智等攻坚行动,整合各级财*涉农资金3.71亿元。年9月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月份,初秋时节,金风送爽,省城传来好消息,芒市退出贫困县序列,是年贫困发生率为0.06%。这就意味着全市贫困面压缩到最小限度,经济社会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回望如火如荼的战斗历程,令人感概和欣慰。为了决战决胜,多少人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不分白天黑夜,奔跑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心血与汗水绽放出勤奋和智慧的火花,诸多感人的故事书写在大山深处,流淌在开阔的江河之中。有人甚至倒在扶贫路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星光灿烂的天空,流星闪烁,尽管短暂,却定格了最后的辉煌,值得赞颂和怀念。*和国家给所有的建档立卡户创造了福祉,使其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江河的此岸与彼岸,在大山的这边和那边,新建的民房拔地而起,排列整齐,集中统一,规划科学,若干配套设施全部完成。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整体走出贫困的泥潭,与原来相比,居住条件有天壤之别,“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历史上的幻想,在今天却成为现实。精准扶贫,没有落下任何一个兄弟民族,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奔小康。人们居新房、安其业,告别昨天,迎接新的一天。杨帮庆摄史诗从远古走来,烙印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堪称鸿篇巨著、壮阔恢宏,字里行间闪耀着祖先的光辉。纪元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史诗拥抱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隆重推出无比壮丽而宏伟的新华章。历经久远的岁月,出现历史性的飞跃,这是罕见的旷世新篇。在这个充满激情与豪迈的年代,民族团结上升到更高层次。团结与进步相结合,推动社会革新;团结与繁荣同俱,缔造社会文明;团结与进步并举,筑梦美好未来。

转自微美芒市

编辑:陶芬香

审稿:董艳波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