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古至今,景颇族仍保留着居住山头的传统习 [复制链接]

1#

景颇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内,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人口约人中。景颇是族称,也是景颇支系的自称,它包括载瓦、茶山、浪速、高日、布罗等支系。根据景颇族传说,他们祖先的居住地为“木砒省腊崩”。年以前,景颇族还保留着送魂习俗,即在人死以后,由巫师将其灵魂——站一站地送回老家,这个地方大致在青藏高原南端。那里气候寒冷,为抵御寒冷,他们的穿着必须厚实,毛制品显然是最佳的选择。以后他们迁徙南下,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和交流,逐步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其中棉毛纺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至今景颇族仍保留着居住山头的传统习俗,是典型的山区居民。景颇族喜欢使用棉和羊毛作纺织材料,棉花是他们自己种的,羊毛现多向别族购入。景颇族对妇女的纺织尤为看重,谚语说:男人不会要刀,出不了远门;女人不会织筒裙,嫁不了人。景颇族过去种植棉花十分普遍,后来越种越少,主要原因是现代纺织业的冲击。另外,现在人口多了,新开的地少,熟地多,利用熟地种棉花地里杂草多,薅草须进行多次,这样既费工,收成也不见增加,所以愿意种者越来越少。

景颇族种植棉花,主要在山地上“刀耕火种”。各地各支系的景颇族种植棉花的方法略有差别,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第一种,砍地烧荒以后,犁一至二遍,用锄将土块敲碎,铲除草根,撒下棉籽,再用锄取土盖好棉籽。第二种,砍地烧荒以后,将棉籽撒好,然后一面挖除草根,一面为棉籽盖土。第三种,砍地烧荒以后,用锄头挖地,撒下棉籽,拔起草根,抖下泥土覆盖在棉籽上。以上方法第一种产量最高,也最耗费工时。

一般景颇族种植棉花的时间在农历三四月间,在习惯上各寨稍有差异,如潞西县东山弄圻寨是种完棉花以后才种陆稻,而与其隔遮放坝相望的西山弄丙寨是种完陆稻才种棉花。经过粗放的中耕管理,秋收时节棉花成熟时,妇女们背上箩筐,把棉花摘收回来,摊到竹笆上晒干储藏。景颇族山地棉花的产量不高,有时一亩只收籽棉15公斤左右。进入农闲以后,妇女们便忙着对籽棉进行加工。在景颇族地区,去除棉籽的方法有手摇搅车和脚踏搅车两种。

所谓的手摇搅车,景颇语谓之“勒念”,属挤压去籽方法。脚踏搅车,原理与手摇式相似,仅动力有所改变,但效率大大提高。棉花去籽以后,成为皮棉,结构稍紧实,不利于纺纱,还须以弹弓弹松。景颇族用以弹松皮棉的是一种小竹弓,景颇语称为“剥来”,弹时以手持弓,使弦伏于皮棉上,弹弦振动,棉纤维即变得蓬松。景颇族弹花弓,形制较小,弹花效率很低,每人每天约3~5公斤。为保证纺纱顺利进行,景颇族也实行卷筵。卷筵在景颇语中称为“布惜忍”。卷筵工具是木棍和竹席,卷的方法与其他族相同,成品为圆简状棉卷。

另外。景颇族的纺纱工具有纺轮和手摇单锭纺车。纺轮种类很多,质地各异,有金属质、陶质、木质及植物的种子等。妇女们的纺织活动一年四季都不间断。除了纺棉纱以外,景颇族还向别族购入羊毛,自己用纺轮纺出毛纱,纺毛纱的纺轮轮径较大,质量也更重。景颇族使用手摇单锭纺车纺纱,这种纺车形态与傣族的完全一致,为自制纺车,工艺上稍差,显得不够精细,然而效率大大高于纺轮。

最后,纺好了纱,到农历十一月农事基本结束后,妇女们便进入织布的高潮时期。景颇族社会男女分工非常严格,侍弄织机是妇女的事,修配织机也全由妇女承担。上机以前,妇女们总是你帮我,我帮你,用手工把经纱整理好,分出奇偶股纱,依次穿入综眼。景颇族使用踞织机织布,综只有半页,由背皮、梭(比蜀)、卷布杆、打纬刀、分经棍、综杆、固定桩组成。他们的织造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棉布织造,经纬纱均为棉质,是一经一纬的沉浮交织,其质地厚薄均匀。据检测,这类棉布的经密度是20根/厘米,纬密度是21根/厘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