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是云南特有、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阿昌族
其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等县和邻国缅甸。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阿昌族的名称,饮食,节日与葬礼。
一,名称
民族语言为阿昌语,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在古代汉文献中,曾被称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阿昌族还有不同的自称,户撒地区阿昌族自称为“蒙撒”、“傣撒”、“蒙撒掸”、“衬撒”;梁河地区阿昌族则自称为“汉撒”、“阿昌”、“峨昌”。年,人民政府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一称为“阿昌二,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过手米线,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
过手米线
面蒿粑粑来源二月初二瑶人过面蒿粑粑节,从野外采来鲜嫩的面蒿尖,选优质糯米淘净,泡半天,放石臼里,用力兑舂,让糯米面茄蒿尖充分揉在一起,之后取出双手和面直至可捏成形。
面蒿花
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已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大家互传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有贵宾自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
三,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
“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围着青龙白象跳舞
泼水节
泼水节
火把节
火把节
赶摆
赶摆
过新年
过新年
四,葬礼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区,人死后,先请佛爷念经,然后择吉日出殡。也有接气、报丧、停灵祭奠等习俗。
出殡时,由佛爷用一条长约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牵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爷领路,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棺木抬出门时,死者妻室儿女跪在两旁,棺木要从他们头上抬过,表示“搭桥”给死者过河。每个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时,过去要用火枪对天鸣放,现在改为放鞭炮,向大家报丧。还要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葬礼中最悲切的场面是唱孝歌,催人泪下,以情感人。
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