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芒市知青岁月第33期熊巍知青生活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http://m.39.net/pf/a_5818755.html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33期,熊巍:知青生活中的两件事之一║法帕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知青生活中的两件事之一

熊巍

半夜鸡叫

我当知青的时候,插队在芒市法帕镇的芒留寨子,离芒市城大约10公里。记得有一次半夜看电影回来,已是午夜2时左右,因为受小学时语文课文的影响,加上恶作剧,有人便学起鸡叫来。夜深人静,万籁无声,突然间“鸡”声飞扬,男女知青引吭高歌,全寨公鸡纷纷应和。多户人家的傣族村寨,一时间“鸡”声大作,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知青们异常兴奋。

因为首次阴谋得逞,以后几次,每逢夜归,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故技重演,惹得全寨的傣族老乡都很生气。

一次,正当男女“公鸡”们欢叫正酣时,邻居也是副队长的波月座穿着一件毛线衣出来了,对着我们知青的院子,用半生不熟的汉话骂道:“要是你们会叫么,还养着你们的鸡干什么?杀吃得了!你们这些害小儿麻痹的死*!”最后一句骂人的话,他说的是傣语,但我们已能听得懂了。知青们一个个噤若寒蝉,悄悄躲进各自的被窝里,从此再也不敢闹“半夜鸡叫”了。

自那以后,知青中有了一个新的歇后语:“居(鸡)心何在——就在波月座的背脊上”,因为那天夜里他出来骂我们时,鸡心领的毛线衣是反穿着的。

(留下美好记忆)

成语“鸡鸣狗盗”说的是战国时孟尝君靠门客学鸡叫骗开了函谷关的城门,得以逃回齐国。可见,“半夜鸡叫”古已有之。

虽然过去了40多年,但上述傣寨版的“半夜鸡叫”细节绝不会错。因当时基本没有文艺和娱乐活动,一旦芒市有新电影上映,知青们都争相去看,不惜来回步行20多公里,而且要连看两场。虽然只是《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现代样板戏”,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而且每次看过之后,都要热议好几天,对戏剧中的台词,差不多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从时间上算,看完两场电影走回寨子,应该不会超过午夜3点。现在有些人的说法,这时的鸡是不会叫的。但那时芒留寨的鸡们,确在知肯的逗引下夜半齐鸣。我本人对此印象特别之深,因为其中有一次我们知青自己养的公鸡竟然不叫了,惹得我很生气,就用棍子去捅。第二天,那只被捅的公鸡见到我就追着啄。我一怒之下,一块石子扔过去,没想到竟把它的一只眼睛打瞎了,以后一直很内疚。这只鸡后来一见我就要主动出击,我不忍心再伤害它,只得次次落荒而逃,引来知青和傣族乡亲们的阵阵哄笑。这是“半夜鸡叫”的续集,所以不会忘记。

是不是几十年前的公鸡们智商低?

我臆测,鸡的社会可能也像人的社会一样,是能够与时俱进的,一旦经多了“狼来了”的骗局,自然也会学聪明了,不再人云亦云。这大概是现在的鸡为什么不会跟着人一起乱叫的原因吧?

(作者原系潞西县法帕镇芒留三队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