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脑瘫”这个词,或许在早产儿妈妈群里出现的比较多,也是因为这个词语,让很多宝妈感到沉重、恐惧。
今天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我们可以正视这个问题,能更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
表妹的儿子是早产儿,宝宝出生后,医生告诉她了一个最大的坏消息,第一次的脑部CT和脑电波结果显示,她的儿子很可能是脑瘫儿。
表妹说,听到医生的话后,她的双腿发软,几乎无法站立。幸运的是,表妹的医院,认识了很多顶尖儿科医生,儿童脑外科医生,儿童神经医学科医生,和康复医疗师,慢慢的了解了很多关于“脑瘫”的知识,同时也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和希望。
和医生交流的越多,表妹越发现网上搜索到的,有关民间“脑瘫”的传说,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脑瘫”不等于弱智
提到“脑瘫”,很多不太懂的人,肯定以为是智力低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大部分脑瘫的孩子,只是运动受限,这个概念划分对婴儿是至关重要的。宝宝出生的头两年,是很难判断智力是否正常,这也导致很多父母错过了脑瘫治疗最佳*金期。
当然,最严重的脑瘫的确会导致残疾或弱智,包括不能说话和吃饭。而轻度脑瘫的人,看上去几乎和正常人一样,只是在做一些动作时无法完成,比如不能提起一个比较重的水壶,不能自己梳头发,捏不住一个小药片。
所以,大家不要狭隘的理解为“脑瘫”只是智力差,有些脑瘫儿智力并不差。
误区二:检查报告无法确诊“脑瘫”
核磁共振报告上写了脑部出血,脑部有软化灶,脑部蛋白质损失等,这都不能确诊“脑瘫”。表妹问过一位脑外科主任医师,他说,任何造影诊断,包括超声波、CT、核磁共振等,都不能确诊脑瘫。
任何诊断报告,只能告诉我们哪里存在脑部损伤,但它无法预测这个损伤是否会导致脑部发育不良,最终变成脑瘫。脑瘫的确诊,需要看临床表现,也就是宝宝的五大指标: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表达、认知发展、交际能力。
误区三:“脑瘫”无法在刚出生时就确诊
我听过很多早产儿妈妈说,自己家宝宝出生后有脑部出血,刚出生就被扣上了“脑瘫”的帽子。为此,表妹专门问过医生,自己家宝宝能不能确诊,什么时候可以确诊?
医生很严肃的告诉表妹,所谓“脑瘫”宝宝,就是宝宝的部分或所有发育指标都停止发育了。但人的大脑很神奇,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高速发展的时候,如果能及时介入治疗,大脑是有修复可能的。
所以,“脑瘫”的确诊至少要在宝宝两三岁左右,有时检查结果只能证明宝宝是高风险,只能被称为“高危儿”,而不是“脑瘫儿”。
误区四:“脑瘫儿”是无法治好的
当然,如果在宝宝两三岁以后才发现是“脑瘫儿”,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肯定是无法治好的,只能用一些辅助手段来减轻脑瘫带来的痛苦。
但是,对于“高危儿”群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的干预,特别是尽早开始康复运动,对修复脑损伤是有很大帮助的。美国曾经跟踪过出生时有脑损伤的宝宝,发现早期注重康复的“高危儿”,后来变成“脑瘫”的比例显著降低。
康复训练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
目前唯一有医学研究发现并证实的,就是早期的康复训练,因为康复训练能给大脑刺激,促进大脑加速修复。这种康复训练越早开始越好,宝宝出生后0~6个月是脑部愈合的*金期,6~12个月是快速期,12~24个月是缓慢期,24个月以后效果就比较差了。
我在这里再次呼吁,与其每天担心犹豫,伤心欲绝,不如行动起来,尽早找专业机构做评估、做康复训练,化被动为主动。即使现在已经错过了*金六个月,但从今天开始,永远都不晚。
最后,希望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并重视早产儿、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做到预防与康复并重,降低脑瘫的发生率,争取每个宝宝,都能回归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