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芒市知青岁月第44期何玉中那年 [复制链接]

1#

芒市——神奇黎明之城,生态宜居圣地。如花的史实盛开在古老而淳朴的土壤里,请随“史话芒市”一起探索发现那充满希望的火炬冉冉亮起......

芒市有多美,只有生于斯、长于斯和居于斯、业于斯的人深有体会;芒市有多好,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的芒市知青最想倾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带着一腔热血和激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芒市插队落户和屯垦戍边,与芒市人民同甘共苦、建设“第二故乡”,为芒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结下了深厚友谊,是芒市人民最为宝贵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芒市人民将永远铭记他(她)们、感激他(她)们、祝愿他(她)们。为纪念他(她)们这段珍贵的历史,表达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发全市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永远跟*走的坚强意志,芒市委*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岁月”栏目。本周推出第44期,何玉中:那年那月之二║风平镇知青║(潞西县知识青年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那年那月(之二)

何玉中

植根

记得在婚前,一位稍微年长的高中姐姐曾为我指点迷津,委婉地劝告我,知青下乡是暂时的,不会永远留在农村。一个人要成家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你千万不要对前途丧失信心,草率处理个人问题,免得将来后悔。当时,只读过初中二年级的我似懂非懂,心中只有那纯纯的情、纯纯的爱。没想到,一年以后,这位姐姐的话就兑现了。知青返城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办病残的、办家庭照顾的……陆续离开了傣乡,等到招工时,更是成批成批地向昆明开拔。面对这样的情景,我选择了逃避,把自己隐身于傣家田园,隐身在属于我的那个家中。每天劳动之余,我都守着家里屋檐下的小喇叭,听着公布返城知青的名单,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深深的失落。在我心里,我也是远离爸妈、流浪在外的孩子。看到别人倦鸟归巢,我也有回家的冲动和欲望。可现在,我已是孩子的母亲,是一个肩负责任的人。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我的孩子和家庭负责。我虽然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义无反顾,但真的看到一起来的知青们一个个返城回乡,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和委屈。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其鸣也哀。那份寂寞、那份孤独、那份凄凉,难于言说。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进入一个深沉的梦境,老觉得自己携儿带女,在一个深山老林里徘徊,在黑暗中寻找着回家的路。夜,出奇的静。孤独,不尽的孤独。没有人烟,没有同伴,深一脚浅一脚,不知家在何方,不知自己到底要到哪里去。自己犹如一棵小草,任狂风撕扯、暴雨冲刷,不屈却又顽强地抓住根部的泥土,弱而柔韧。多少回由梦中醒来,泪水打湿了枕边。只有看着身边一对年幼的儿女,我心中才有了一丝暖意、一丝慰藉,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我的孩子得到众多知青的关爱,她们把舍不得用的线手套拆出来,织成衣服、裤子送给我的孩子。我的知青朋友在返城回乡时都要过来看看我和孩子,把为数不多的生活用品留给我。我最好的朋友张园园把身上仅有的6元钱也留给了我。这么多年来,这些往事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田,无言的感动化成我深深的祝福,但愿她们回家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多年的艰苦岁月,磨炼着我的意志。我被磨炼得从不怨天尤人,也绝不把自己陷入某种悲观、某种失望、某种痛苦之中。我在默默地期待,默默地追求,默默地贡献,想要在无奈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为了谋生,我背着孩子,扛着锄头,与傣族老人一起,干的是半劳力的活。生活的磨炼,已经磨去我城市姑娘的娇弱,我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农村妇女。在劳动中,不知是汗水还是奶水打湿了我的衣襟,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傣族乡亲常常心疼我们母子,把我拉到竹棚下休息,她们说:“啊啰,要是让你母亲看到你这样子,该有多心疼啊!”我常常把一方塑料布铺在田头地脚,任凭兄妹俩在广阔的天地里打闹嬉戏。我的两个孩子也健康长大。我在农村的日子,还来了个“破旧立新”,背着孩子,肩挑粪桶,为生产队的菜地浇粪。沿途与一些砍柴的孩子相遇,看见我来,那些顽童把鼻子紧紧捂起,不停地说“呸,呸,臭死了”,随之如同遇见瘟神一般躲得远远的。“怕大粪”本来就是傣族的习俗,但回数一多,我的神经还是受到极大的刺激,不尽的委屈涌上心头。有一回,我终于崩溃了,将大粪泼在了那些顽皮孩子的柴火上,任谁也拉不住,砍柴的孩子吓得四散逃窜。为了谋生,我随傣族“毕朗”将种出来的白菜挑到农场去卖。在农场同样生活着一些四川及归侨知青,他们热情接待了我,知道我的经历后发出阵阵叹息:“可怜啊可怜,看你比我们还可怜。我们农场还有一份固定工资,生活上比你更加有保障。难道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听到这些,我只能淡然一笑。为了谋生,我精心孵了一窝鸡宝宝,共有19只,幻想着把它们养得肥肥壮壮的,吃的吃,卖的卖,生活就这样一天天美好起来。谁知小鸡的数量一天一天在减少,仔细观察,夜里也起来几次,没有任何动静。刚好,有一天在田头劳动,看见老鹰在头顶盘旋,猛然想起老鹰会叼小鸡。果不其然,老鹰一个俯冲,叼走的正是我的小鸡。“还我鸡来,还我鸡来!”我背着女儿,拖着儿子,一路狂追,此情此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鹰叼走的不仅是我的小鸡,也是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赤脚医生出诊)为了谋生,我争取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到卫生所跟班学习一个月,算是培训,回来便走马上任,开创了大队的合作医疗,肩负着8个寨子的医疗卫生重任。不定时的,也有卫生所的专职医生下来指导,但更多的是我凭着仅有的知识,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遇医院送,在这过程中也学到一些治疗技术。我带着两个由村寨选送上来、文化水平不高的赤脚医生,一起为我们大队的村民服务。我们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学会打针拿药、静脉注射,学会中国传统的针灸,学会熬制中草药,学会治疗一些地方常见病。我指挥着他们走村串寨,忙得不可开交。缺医少药的村民极度信任我们。我经常一个人背着孩子,在单车后座驮着药箱出诊,还可以在一根、两根竹子搭成的简易桥上来来去去。几年下来,没有医疗专业知识的我们总算不辱使命,用我们的付出赢得傣家人民的高度赞赏。年,我们这些扎根当地、没有回城的知青迎来人生的又一个春天,大队通知我到德宏州民族师范学校读书。我终于可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了。好在农村的婆婆和昆明的舅妈主动为我分担了两个孩子的教养,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风平小学教书,从此又开始了教师生涯。德宏,我的第二故乡,它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培养了我。我虽然一生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但也恪尽一个人民教师的本分,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傣家,留住了我的青春年华,我也在傣家享受到至今无悔的人间真爱。尽管经历过一些苦难,但我无悔,无悔我在傣家奉献的青春岁月。

(作者原系潞西县风平乡弄相新寨昆明知青)

友情提示:

讲好芒市知青故事,表达真挚感恩之情。欢迎当年知青下乡所到乡镇及相关媒体平台,转载发布“芒市知青故事”栏目相关文章,用好芒市知青资源,助推芒市更好发展。转载时请注明转自“史话芒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