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四十余公里处
有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就是素有北国瓷都之称的——彭城镇
这里的劳动人民创造出了
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
“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不胫而走
成为冀南的一颗闪闪发光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本期主讲人
郭连生的脚步一起去探寻彭城老街
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郭连生
在磁州窑文化艺术领域,有一位朴实无华的耕耘者,数十个春秋默默无闻地用手中的笔,“彩绘”着享誉中外的“国宝”——磁州窑,他就是峰峰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郭连生,如今年过花甲依然笔耕不辍。
01
古镇彭城的由来
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位于河北省南端,京广铁路之西,太行山脉鼓山脚下,滏阳河源头,西北邻武安,南近安阳,东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彭城镇四面环山,滏阳河从镇西北胡村而来至羊角铺折向东流经彭城,在纸坊、黑龙洞间横穿鼓山。
作为河北省南端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名的由来也充满了神奇色彩,“盆城”传说、“盆地”传说,“彭祖”传说,“捧成”传说,“彭家窑”传说,“滏源里”转化的传说,每一个传说都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关于彭城的历史记载最早可推至唐代,在《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中》的张矩墓志中曾有:“故临水县西彭城村北……”等记载。该墓志的碑立时间为:唐武周长安三年(公元年)。这表明:早在唐朝武周三年之前,彭城区域就形成了“彭城村”之概念,至今,彭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据有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到了金代,(民国李煜瀛《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一书中记载:)在南响堂寺第七龛门框外左侧刻有“大定十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彭城村陈氏盖殿一座。”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十年为公元年,这一记载也至今已有余年的岁月。
近年来,有关文物工作者在彭城东面的老爷山摩崖石刻上发现刻有“广平府磁州滏阳县彭城镇……大元国大德元年社首……”的文字记载。这是迄今为此发现的最早的“彭城镇”史料记载,表明彭城自此时,或者在此之前已经升格为“镇”的建制,至今也有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千余年的发展使古镇彭城成为历史文化名城。
02
冀南最繁华的商贸古城
古镇彭城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清代时期彭城“四至”为:东到玉皇阁(俗称东阁底)西到皮王庙,南到火神庙,北至龙王庙。方圆二十余里。内有五条大街,东西走向三条(前街、后街、南河沟)南北走向的有两条,即半壁街、碗市街)即现代素有内五村之称的富田村、联合村、新华村、三和村、河泉村)在三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中,北边的一条叫后大街,它西起彭城西头的二鲤山,(俗称二里山)东经土地庙、万神殿(俗称空位殿)天主教堂、草市口。碗市街,一直延伸到彭城东边的大路沟。中间的一条大街叫前大街,它西起富田村的打钟寺,皮王庙,往东经后百万村,文昌阁北头半壁街南头彭城中心(大庙门廊)往东经砂锅巷、观音堂再往东到东阁底(彭城东大门玉皇阁)。南边的大街叫南河沟。(据传说原为彭城古城的一条护城河。)它西起彭城西头的小西庄,往东经肖家庄、文昌阁南头,到瘟神庙、财神庙再往东到白龙庙,奶奶庙,一直到三官庙,和陈家庄东边。
在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分别是西边的半壁街和东边的碗市街。
半壁街位于彭城街的中心地段,其名称由来起因于当年发生在彭城的那次毁灭性地震,据老人们讲当年地震相当的可怕“地发光,有牛声,土地裂缝尺余,冒气、冒沙、冒水死人千余,房屋全部倒塌……全彭城只剩下南河沟的一处楼角,(今日的楼角的过道)和彭城西边的一道半截子墙壁。重新修建之后因为路东多为庙宇,属于庙产,路西是民房,属于民产,人们就把此地叫作半壁街。
碗市街南起前大街砂货巷口,后到后大街。因为这条街上地处彭城东大门出口之处,两边瓷货店林立,各种磁器因有尽有,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生意红火。
03
“磁州窑故乡”之美誉
峰峰矿区素有“磁州窑故乡”之美誉,彭城作为其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距今一万余年的新石器时期彭城及周边一带已经开始烧制陶器,距彭城十五公里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众多的灰陶、红褐陶、夹砂红陶,表明彭城一带烧制陶器的工艺已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上世纪,在彭城西端等处发现了商代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磁州窑遗址,表明当时的彭城一带已经成为后来的磁州窑的发源地之一。经过两晋,隋唐,彭城一带的磁州窑走完了由陶向瓷,及釉彩装饰和发展的历史。
从彭城南的“二里沟窑址”“老彭城派出所建筑工地”“七厂及研究所美陶大楼建筑工地”等地,挖掘出的宋元时代的古窑址及大量出土文物及瓷片都充分表明到了宋金元时期,彭城的磁州窑发展到了新的辉煌时期,与观台窑口形成了磁州窑的两大主体。其产品风格形成了“豪、宏、壮、健”的特点。其产品以其阳刚之美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产品有大瓶、大盆、大坛,磁体厚重,给人一种敦实之感。其代表产品有梅瓶、鱼藻盆、龙凤坛、内府瓶等,无不给人一种厚重敦实之感。其装饰技法上也更加广泛,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各种戏剧人物、传说故事。年至年在滏阳路西延工程中彭城出土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古瓷及数以万计的宋元时期的瓷片,表明此时的彭城已经成为磁州窑的代表。
到了明代,彭城已经成为磁州窑生产的中心,其烧造磁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弘治、嘉靖与万历年间,彭城建造起官坛厂,为宫廷生产了大量的御用瓷器。当时“在彭城设官坛厂四十余座,岁造瓷坛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彭城窑在滏源里,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磁坛纳入光禄寺。”万历年间,时任彰德府推官的张应登在一篇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彭城陶瓷生产的情况。“……夜趋彭城古庙中,彭城陶冶之利甲天下,由滏水可达京师,而居人万家,皆败瓮为墙壁,异哉。晨起视陶陶之家,各为一厂,精粗小大不同锻冶。入室,睹为缸者用双轮,一轮坐泥其上,一轮别一人牵转,以便彼轮之作者。作者圆融快便入化矣。为碗者止一轮,自拨转之,而作亦如是,而似此作者曰千人而多,似此厂者曰千所之少,岁输御用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据明史后妃志记载在明朝早期,朱家皇太子亲自来到彭城磁州窑,定制了许多磁器。
明弘治元年浙江绍兴人刘湜任磁州学正。当他来到滏阳河源头彭城、临水一带游览时,被彭城一带的磁器的生产和营销景象所感染,兴致勃勃的题诗道“二脉支分古洞口,东西屈曲抱村流,柳边风达千层碧,渡口云晴万倾秋。桥济车徒鱼集网,路通陶治客来舟,昨来吩咐观澜者,道体当于此中求。”诗中以“路通陶冶客来舟”形象的记述了彭城磁州窑的产品水陆外运,车舟往来的一片繁忙景象。明代的另一个磁州同知王具在游览了彭城临水两大古镇后欣然命笔道“形胜天宫峰,招提胜宋年,一泉吐金井,两镇玉连环,古道通全晋,余波润大田。磁桥积陶冶,万舸达幽燕。”描述了彭城、临水两镇的陶冶烧制和数以万计的舟船满载着彭城磁州窑的磁器浩浩荡荡运向远方。
到了清代、民国年间,彭城磁州窑的磁器烧造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据康熙年间的《磁州志》记载“磁器出彭城镇置窑烧造,有瓮、缸、盆、罐、瓶品种,*、绿、翠、白诸色。”又记载道“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民国初年,彭城磁州窑生产又出现了一派繁忙景象,“西乡彭城窑业……为本县(磁县)菁华”到了民国11年(年)彭城有碗窑座,缸窑35座,陶瓷工人达五千多人。”“磁器产于县境之彭城,由宋及今相沿已久,窑场密集,瓷店森列,所占面积纵横二十余里;四郊则矿井相望、废物堆集如山,市中则烟云蔽空,沙尘飞扬扑面,而运送原料瓷器、煤炭以及客商装货人畜车辆此来彼往,犹有肩毂相摩,街填巷溢之概。诚吾磁州唯一工业之重地。”
“窑场麇集于彭城之四周,窑场林立,场屋相连,占地面积纵横约二十余公里,中间市廛连亘,磁店林立,每日运瓷运料之人力车首尾相接,鱼贯穿插,市无隙地,窑场之内则轴声辘辘,坯器杂列,各部工人尤觉寂静而匆忙,窑场之外残瓦碎砾堆集如山,常常高出地面二十公尺以上,弃缸废笼壁插巷排,路之为隘,四邻则矿井相望运料之人力车及驮载燃料、瓷釉之牲畜络绎于途,彭城纸坊间成为出境之咽喉,客商往还尤觉车马凡至,故一至此地,即得见尘砂飞扬,煤烟蔽空而知是一旧式工业之中心也。”
故事未完待续
■校对:张江波■编审:穆慧莹■监制:张新玲
往期精彩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