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a_4781479.html一部好节目。
这是看过人的评论——
一部冷门节目。
这是看过的人(少到连评分都没)——
那么,让Sir来推一推?
《我们在行动》
节目名:
我们在行动。
长得就跟一般综艺节目不一样:《这!就是街舞》,得,一定是关于街舞比赛的;《明星大侦探》,嗯,明星扮演侦探破案;即使稍微绕一点的《声临其境》,顾名思义,也是声音的较量。
《我们在行动》指向什么?
第二眼你就明白了。
海报四个大字:精准扶贫。
没错,这就是一档下乡扶贫行动的全记录。
喂喂喂,先别被它的正能量吓跑。
它绝非那种浑身散发着伟光正光芒的宣讲课,也不是那种凄凄惨惨的苦情戏,就算扶贫,它也拒绝眼泪,拒绝滥好人人设,而以一种平等、互助的方式来表达对贫穷的态度。
但凭这,你至少就该给出五分钟理解它。
《我们在行动》的规则很简单——
节目每次来四位公益大使,有明星,有企业家。
他们的任务是——
在贫困村待上三天两夜,进行田野调查,了解村民的谋生方式、贫困原因;之后,为村民制定脱贫致富的方案,并策划产品订货会;最终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
扶贫这么高精尖的任务,明星+企业家的组合能完成?
走着瞧。
第一站是陕西省澄城县的刘卓村。
公益大使有凌潇肃、陈蓉(主持人)、冯仑、孙冕。
刘卓村,是一个有年历史的古朴小村庄。
土窑洞、老灶台,是这里的常见景观。
全村人,贫困人口(年收入低于元)有人。
公益大使们一番调查后,被刘卓村的手工挂面吸引了。
别小看这普普通通的挂面,可大有来头,从明末清初算起,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年,还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手工挂面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手工挂面。现在,只剩一户人家在做了。
因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多达十几道工序,需要起早贪黑地忙活,耗时又耗力。
不讨好还在于,做面成本高,成品价格低(一斤七块钱),销路也不好。
谁愿自讨苦吃?
张鹏翔就愿意。
他是村里唯一还在做挂面的人。
挂面手艺是从张鹏翔的老爷爷辈传下来的,到他这已是第四代了。
老爷爷辈传下来做面用的家什,都多年的老古董了,被他当成传家宝。
在张鹏翔看来,做挂面,是一种谋生方式,也是对祖辈手艺的传承。
我只要能维持住
我的家庭生活就可以了
我要把这手艺传下去
我(做)挂面就是传承祖辈(手艺)
大使们在他家,真正见识了什么叫高手在民间。
他双耳失聪了,却对做面有一份神奇的感应力。
无论选麦、磨面,还是和面、上面、习面、铺面,每一道工序,无不用心到极致。
你看他做面时那种专注和灵活——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手中的面仿佛是他的爱人,做面,就是跟爱人面谈。
做手工挂面,心、脑、手,缺一不可。
最难的一道工序,叫上面(把面条交叉盘在竹竿上)。
多难?换初学者孙冕试试你就知道了——
手忙脚乱不说,还把面给祸祸了。
你再瞅瞅张鹏翔。
人家有秘诀的,拉面要掌控力道,面条粗细要均匀。
一交一叉,一道完整的上面工序,张鹏翔只用了三分钟。
外人看了难免好奇:为什么不用机器做挂面呢,效率高,还累不着人。
张家人说,机器,永远比不上手工。
机器做的面,有铁腥味;
手工做的面,每一根都是空心的,口感筋道。
能当吸水管的挂面
说到口感,Sir是没吃过,但从试吃大使的“吃相”:好吃到,停不下来;好吃到,叫人想哭。
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出张家的面不一般。
最普通的面,最见真功夫。
哎,这么好吃的面,但年轻人都不想学。
曾做过一档节目《百心百匠》的孙冕说:
大多数匠人都遇到的同样一个问题
(是)谁来传承
我们如何去对待(手工技艺)
假如,刘卓村手工挂面重返盛世——家家户户做挂面,在品牌、包装上下足功夫,价格提高,全村人不也脱贫了?
大使们的第一关是说服领头人——张鹏翔夫妇跟别家合作。
但张鹏翔夫妇拒绝了。
他们担心别家做的面品质不好,“一个工序没做好,这一挂面就废了……”
更主要的,是他们对品牌挂面没多少信心。
这时,孙冕再次出马。
他拿出小账本,当着张鹏翔的面,算了一笔账(一个人一年能做斤挂面,1斤面单价7块钱)。
打造挂面品牌后,能不能脱贫致富?
一人一年斤面×1斤面7块钱=4万2千元。
品牌做起来后,1斤面15块钱呢?
一人一年斤面×1斤15块钱=9万。
看到猛涨的收入,张鹏翔心动了,他放下原来的偏见,想跟全村人一道做挂面。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订货会了。
大使们要为刘卓村手工挂面施魔法了——
大家群策群力,取了一个有故事的名字:爷爷的面;
设计包装,给原来土里土气的挂面,穿上一身洋装。
会上的订货量直接反映挂面的受欢迎程度,量越多,越能激起村民参与挂面事业的信心。
要知道,很多村民就因为看不到做挂面的前途才放弃这门技艺。
经过大使们的吆喝,客户的试吃。
一时间,挂面名气爆涨。
各大客户预购的挂面总量,加起来居然有四万多斤。
村民们看见了手工挂面红红火火的前程。
张鹏翔也看见了,他在会上说:这面不是我家的,而是刘卓村的。
如此好吃的面,城里人想吃却买不到。这不也是一种不公吗?
也许,离刘卓村手工挂面成为爆款面的日子,不远了。
大使们的行动还在继续。
Sir再说一站。
这站的大使有,钟汉良、胡静、钱程、钱东奇。
要去的地方叫马鹿寨村,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属于极少数民族、极偏远山区。
那里有不少人深陷贫困。
有的住着土坯房(包括D级危房),有的老人孩子留守在家,有的男人没钱娶媳妇,有的靠亲戚救济而过活,还有的因病致贫……
又是大使们帮扶手艺人的故事?
不,这次的主角,是一种美味水果。
沃柑,长得橙*透亮,饱含汁水。
用钟汉良的话说,吃一瓣沃柑,满口清香,不想说话。
马鹿寨村原来的经济作物是甘蔗、玉米,但只靠它们,一年到头,卖不了几个钱。
直到村里引进沃柑,建立沃柑基地,村民的生活才有起色。
有的贫困户加入沃柑基地后,年收入从两千多,提高到五六万;有的还能分到土地流转费和销售提成,加起来一年能有十万。
大使们预感沃柑基地是潜力股,能帮全村脱贫。
但很多村民不这么看。
他们不愿加入沃柑基地,接受所谓“外来企业的管理”;他们不了解沃柑市场,不相信种沃柑能改变贫困现状。
他们更习惯的,是老老实实种地,或外出打工赚钱。
结果,一方面,村民照旧过穷日子,另一方面,沃柑基地人员短缺。
摆在大使们眼前的任务,是撬动村民的固有观念,动员他们加入沃柑基地。
说服村民前,四位公益大使先研究了一番沃柑,像采沃柑、做沃柑衍生品。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嘛。
“劳模”大使钟汉良,就用带些许瑕疵未达标准的沃柑,自创出了汉良牌果酱。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得让村民们知道城里人多爱吃多想买他们无污染原生态的沃柑。
不然,沃柑的命运永远是,养在深山人未识。
所以订货会,需要把沃柑每一样的好呈现出来。
同样是给沃柑取品牌名、设计包装、宣传……
钟汉良还给沃柑设计了俏皮的插画。
所以,最终他们的沃柑订货会成果如何?
Sir就不过多透露。
坦白讲,遍观今天荧屏,要不一味嬉闹,要不一味洗脑。要不娱乐至死,要不主义至上。
像《我们在行动》这种亲自投身尘土飞扬的现实,并脚踏实地地实践本心的节目,确实少之又少。
不必讳言,这节目也有槽点——
比如先前的走访调查不尽专业全面;比如村民观念的转变让人感到突兀;比如成功的订货会不代表成功的脱贫,需要时间验证;比如有时村民被呈现得愚钝又被动。
但《我们在行动》,可贵就可贵在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姿态。
它的扶贫方式,是跟村民平等协商出来的。
这是一次正常的公益。
它尊重村民的意愿,承认村民们才是梦想的主人、改变的主力。
它认同经济独立是脱贫的第一步,不是一厢情愿的下乡送温暖送物资。
所以它主张协商,调动村民的参与感,哪怕是名人、企业家、村长,也得苦口婆心。
因为贫困并不可耻,也不需要多余的怜悯。
为什么今天的公益在很多人眼里被曲解成富人审美。
就是因为许多节目、报道一味诉诸捐助、煽情,结果大家都忽视结构问题,或间接鼓励被帮助者的懒惰。
比如,在四川大凉山,曾有公益组织给村民送幼猪,希望他们通过养猪赚钱,但是很多人领到幼猪后,没有走上养猪之路,而是把猪杀了吃肉,因为村民们信息太匮乏,对养猪没什么信心。
真正可持久的帮助,不就是思维的破局吗?
授之以“渔”,“渔”,不就是赋权、赋能吗。
Sir一直认为,真正的穷困,是教育的穷困,是意识的穷困。
因为信息匮乏,贫民眼界短,不自信,最终导致在看似勤劳实则懒惰的重复劳作中,原地打转。
《我们在行动》的出现,及时摆正了这两点——
扶贫是公益,而公益,讲究人人参与。
扶贫不是金钱、实物的再分配,而是让我们看到每一个身陷贫困的人的精神困境,并一起寻找突围的路径。
不管结果如何,它至少走在正确的方向。
单凭这,就值得看,值得转,值得鼓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爱奇艺见
编辑助理:日以继夜的四百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