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朝人以澜沧江为禹贡ldquo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偏方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整体丝绸之路的视野

——明朝人以澜沧江为《禹贡》“黑水”考

万明

从整体丝绸之路的大视野来看,千百年来争议纷纭的《禹贡》“黑水”说,破解是在明代。明朝人破解了《禹贡》“黑水”之谜,彰显了澜沧江联通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从现代地理学来看,发源于青海玉树地区的唯一一条入于南海的河流是澜沧江。明朝人李元阳不囿于经文注疏,撰《黑水辨》,提出澜沧江即“黑水”;徐霞客实地调查,考实了来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纵贯西北至西南,最终独流汇入南海,并将今保山腾冲高黎贡山确认为“昆仑南下正支”,从山川走势的整体认识上,突破了前人地理知识的认知范围,破解了《禹贡》“黑水”千年之谜。这一地理史上的贡献,至今没有得到阐释。其带给今天的启示是:从山川走势来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以明代徐霞客的实证精神走进历史现场,是推动丝绸之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关键词丝绸之路禹贡黑水澜沧江黑水辨徐霞客

作者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一统志》谓赵州白厓睑、礼社江,至楚雄定边县合澜沧,入元江府,为元江。余按,澜沧至定边县西所合者,乃蒙化漾濞、阳江二水,非礼社也;礼社至定边县东所合者,乃楚雄马龙、禄丰二水,非澜沧也。然则澜沧、礼社虽同经定边,已有东西之分,同下至景东,东西鄙分流愈远。
  李中溪著《大理志》,定澜沧为黑水,另具图说,于顺宁以下,即不能详。今按铁锁桥东有碑,亦乡绅所著,止云自顺宁、车里入南海,其未尝东入元江,可知也。[34]

徐霞客在这里指出:澜沧江从“吐蕃磋和哥甸”往南流,经过丽江府兰州的西面,大理府云龙州的东面,流到罗岷山[35]之下,又向东南流经顺宁府(今临沧凤庆)、云州(今临沧云县)的东面,往南流过威远(今普洱景谷)、车里(今西双版纳),称为挝龙江(今称九龙江),流入交趾(今越南)海中。

他还记载:《一统志》认为赵州白崖险的礼社江,流到楚雄府的定边县汇合澜沧江,流入元江府称为元江。但他经过考察,澜沧江流到定边县西境所汇合的江,是蒙化府的漾濞江、阳江两条江水,不是礼社江;礼社江流到定边县东境所汇合的,是楚雄府马力、禄丰的两条河水,不是澜沧江。澜沧江、礼社江虽然同样流经定边县,已分在东西两面,一同下流到景东,分流于东、西,相隔很远了,所以没有合流。在这里,他特别提到李元阳所著《大理府志》,认定澜沧江是“黑水”,还备有图说,而在顺宁府以下,就不能详尽说明。他当时根据铁锁桥东当地士绅所著碑文,认定澜沧江是从顺宁、车里流入南海的,并不曾往东流入元江。[36]江流的问题十分复杂,他在云县终于搞清了澜沧江独流入海,不与礼社江合,不仅订正了《明一统志》的讹误,而且为李元阳的澜沧江即“黑水”说作了补充,提供了实地考察的珍贵证明。可惜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以往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实际上他追溯江源,一方面断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另一方面还有断定澜沧江独流入南海的贡献,通过实地考察印证了澜沧江即“黑水”。

《滇游日记》十二,是徐霞客在滇西永昌府(今保山市)考察至回鸡足山路程的记录,记载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最后一段游历中,循着澜沧江下顺宁府(今临沧风庆)、云州(今临沧云县),又到蒙化府(今大理巍山)、迷渡(今大理弥渡)、洱海卫(今大理祥云)、宾川诸地考察,后返回鸡足山。他取道这条路线的目的是为了追踪考察澜沧江,穷究澜沧江下游水系源流。八月初九日记云:

余初意云州晤杨州尊,即东南穷澜沧下流。以《一统志》言澜沧从景东西南下车里,而于元江府临安河下元江,又注谓出的礼社江,由白崖城合澜沧而南。余原疑澜沧不与礼社合,与礼社合者,乃马龙江及源自禄丰者,但无明证澜沧之直南而不东者,故欲由此穷之。前过旧城遇一跛者,其言独历历有据,曰:“潞江在此地西三百余里,为云州西界,南由耿马而去,为渣里江。不东曲而合澜沧也。澜沧江在此地东百五十里,为云州东界,南由威远州而去,为挝龙江,不东曲而合元江也。”于是始知挝龙之名,始知东合之说为妄。又询之新城居人,虽土著不能悉,间有江右、四川向走外地者,其言与之合,乃释然无疑,遂无复南穷之意,而此来虽不遇杨,亦不虚度也。[37]

徐霞客“穷澜沧下流”,查阅了大量地方文献与碑刻等,亲历考证澜沧江、怒江、礼社江的水系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所载澜沧江“与沅江汇”、怒江“与澜沧江合”的错误。

除了河流,还有山岭。古代文献将昆仑与黑水联系在一起,《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38]这段话指出了昆仑山与黑水的联系,以及黑水是流入南海的。沿着徐霞客实地考证的路径,昆仑山在云南也有踪迹可寻。滇西的山川大都得到徐霞客的考察与记载,《滇游日记》九是徐霞客旅游云南曲越州(今腾冲县)的游记。崇祯十二年()四月初十日,徐霞客离永昌府西行,途中渡怒江,越高黎贡山,过龙川江桥,十三日抵达腾越州城。当时保山腾冲境内高黎贡山,“古名昆仑冈”。明人谢肇淛《滇略》卷2云:

高黎共山,在腾越东北百余里,古名昆仑冈,夷语讹为高良公云。界龙、潞二江之间,潞江冬月无霜,而此山巅霜雪严冱,蒙氏封为西岳山。上下东西各四十里,登之可望吐蕃之雪山。山顶有泉东入永昌,西入腾越,故又名分水岭。

经过亲历实地考察,徐霞客对此山有两处记载:

又西二里,或陟山脊或缘峰南,又三里有数家当东行分脊间,是为蒲满哨。盖山脊至是分支东行,又突起稍高,其北又坠峡北下,其南卽安抚司后峡之上流也。由此西望,一尖峰当西复起,其西北高脊排穹,始为南渡大脊,所谓高黎工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仑冈,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仑南下正支,则方言亦非无谓也。[39]

盖高黎贡俗名昆仑冈,故又称为高仑山。其发脉自昆仑,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滩关南高山;东南行者,绕小田、大塘,东至马面关,乃穹然南耸,横架天半.为雪山,为山心,为分水关;又南而抵芒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高穹者,几五百里云。由芒市达木邦,下为平坡,直达缅甸而尽于海,则信为昆仑正南之支也。[40]

当时他把高黎贡山的脉络调查清楚,两度判断此山为“昆仑南下正支”、“则信为昆仑正南之支也”。从现代地理位置来看,横断山脉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澜沧江是横断山脉的水系,也是南北向,徐霞客判断高黎贡山是昆仑正南的支脉,是通过亲身实地调查,并与文献记载、地方传说相印证,昆仑山延伸至西南,这也就更加坐实了“黑水”在西南之说。他在古代地理学史上做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后来的云南志书,大都延续了《大理府志》对于澜沧江的记载。天启时明人谢肇淛《滇略》卷2记载:“兰沧江,一名鹿沧,其源出吐蕃嵯和哥甸,一云出莎川石下,其石似鹿,故名。自丽江度(渡)云龙州至于永昌,广仅三十余丈,其深莫测,其流如奔。东流经顺宁,达于车里,入于南海。即汉书所云博南兰津也,今曰澜沧,俗谓之浪沧,蒙氏封为四渎之一。其江中有物,黑如雾,光如火,声如折木破石,触之则死。或云瘴母也,《文选》谓之*弹《内典》谓之禁水,惟此江有之,他所绝无。李元阳曰此即《禹贡》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者也”。[41]至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澜沧江出吐蕃嵯和歌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曰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府云龙州西,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坦墉,缆铁飞桥,悬跨千尺……”,在全面记述了澜沧江流经之地以后,引述了李元阳《黑水考》原文。[42]清雍正大理府云龙州知州陈希芳纂修的《云龙州志》卷3,全文收录了李元阳《黑水辨》。[43]

从现代地理学来看,澜沧江上源出自青藏高原青海省玉树,在西藏自治区昌都汇合,东南流至西藏自治区盐井附近入滇境德钦县,再向东南流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龙县、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凤庆县、云县、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县、临沧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思茅县、勐海县、景洪县,于勐腊县西南缘中国与缅甸、老挝交界处出中国境,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汇入南海。明朝人的认识,与现代科学考察的结论大致吻合。

明人以澜沧江为“黑水”,是有相当道理的。到明代,古代的地理认知已经得到发展,毕竟中国发源于青海的河流,只有澜沧江才是唯一一条来自西北青藏高原,最终汇入南海的河流,明朝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云南大理是丝绸之路中外交往的重要节点,当地饱学之士李元阳的澜沧江即“黑水”说,得到徐霞客的实地考察验证,至此明朝人的地理学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远超过历代只知经文注疏的学者眼界,至此全面认识了澜沧江,有了澜沧江的整体视野,结合昆仑山,即横断山脉的整体视野,在对于纵贯中国西部的山川走势有了全面认知的基础上,才将“黑水”定位于西南。

地理知识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先秦人们对地理要素的认识已积累了不少知识,《禹贡》系统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水平,如果说《禹贡》“黑水”尚有假想的成分,那么明朝人依据当时对地理学认识的发展,将古代“黑水”落到了实处。由此,地理学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科学性,充分说明晚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已渐趋于成熟,是中国走向近代的标志之一。遗憾的是至清朝,传统考据再度占据了上峰,对于《禹贡》“黑水”的认知,也再度进入了迷津。

三、澜沧江与丝绸之路

沿着澜沧江流域,可见古代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联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陆上,云贵高原西北紧邻青藏高原,与西藏为界,北方与四川接壤,西面与缅甸为邻。汉代将西南夷道通到滇西洱海地区,“蜀—身*道”国内最后一段——“永昌道”开通,汉、晋称“滇缅永昌道”,史界以永平境内博南山险峻难行,闻名遐迩,又称其为博南古道。公元69年,汉王朝开拓和经营西南最边远的郡——永昌郡设立。自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连成一线,古道全线贯通。发展至明代,与澜沧江相联系的丝绸之路古道有五尺道、永昌道、博南道、顺宁道,出境汇入南海,更联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更重要的是,澜沧江这条大河自古就是中国西部族群迁徙的通道。源头的青海玉树地区与*河源头、长江源头青藏高原的草原地区是古代氐羌族群的发祥地,逐步向南迁徙,在中国西南形成了许多民族,这些民族的祖先大多是沿着澜沧江、金沙江向南迁徙的。但金沙江最终汇入了长江,而只有澜沧江最终成为一条国际河流,汇入了南海。

从民俗考证及古代人口流动的纵向来看,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沿着澜沧江,有着民族迁徙的明显印迹。《大理古代文化史》的作者徐嘉瑞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白族及大理的古代文化,是从西北高原青海、甘肃、川西一带来的,时期是在邃古的时代。考古发掘证明了在新石器时代,大理的文化已带有北方甘肃、青海一带的特点。已有历史资料与社会调查,证明大理的白族和西北高原南下的氐、羌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44]

从澜沧江出发,大理在澜沧江流域具有重要地位,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通往境外的主要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南方丝绸之路与境外的交往,主要是发自大理,以达于境外,入于南海。因此,从大理出发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与外部交往的一个重要走向,即将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都连接起来,建构了古代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等诸国交往通道的一个重要枢纽。

简言之,云南大理在丝绸之路上处于一种轴心的位置。围绕大理,北面上行有两条道路,南面下行有三条道路,上行的道路联通西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再通往境外。下行的两条道路,一条通往永昌道,出缅甸;另一条通西双版纳,出勐腊,达于境外;还有一条是通往红河,出越南;最终,条条道路都联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明初奠定了西南地方治理的框架:“多因元官授之,稍与约束,定征徭差发之法。渐为宣慰司者十一,为招讨司者一,为宣抚司者十,为安抚司者十九,为长官司者百七十有三”。[45]一般而言,明代在云南设立了三宣六慰:即三个宣抚司、六个宣慰司,皆为明代在云南边疆设置的土司。三宣即南甸宣抚司、干崖宜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即车里宣慰司(治景昽,即今西双版纳景洪)、孟养宣慰司(治所今仍作孟养,在缅甸喀钦邦)、木邦宣慰司(治今缅甸腊戍北部兴维)、缅甸宣慰司(治今缅甸曼德勒南部阿瓦)、八百大甸宣慰司(治今泰国北部清迈)、老挝宣慰司(治芒龙,即今老挝琅勃拉邦)。实际上,明初还设有底兀剌宣慰司(治洞吾)、大古喇宣慰司(治摆古,又称白古,即今缅甸勃固)、底马撒宣慰司(治马都八,即今缅甸英塔马)。后又从木邦分出孟密宣抚司,从干崖分出盏达副宣抚司(治今盈江县西北的莲花山),从陇川分出遮放副宣抚司(今仍名遮放,在潞西县南境),共是九个宣慰司、四个宣抚司、两个副宣抚司。

明代云南陆路与海道连接,也即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有贡道上路和贡道下路,史载均可自大理出发:

贡道上路:自大理出发,通往永昌,由永昌,经屋床山,至潞江,过腾冲卫西南行,至南甸、千崖、陇川三宣抚司,陇川10日到猛密,2日到宝井,又10日到洞吾,又10日到缅甸,又10日到摆古,即明朝所设古喇宣慰司所在地,今缅甸南部沿海勃固地区。

贡道下路:从大理赵州驿道出发,至景东府,至者乐甸,那里是乐甸长官司地;行1日,到镇沅府,再行2日,到达车里宣慰司地界,在今天西双版纳、普洱县一带;行2日,至车里之普洱山,产茶之地;又行2日,至一养象之地,再行4日,才到达车里宣慰司,即今景洪,在九龙山下,邻九龙江,即澜沧江的末流。由此向西南行8日,到八百媳妇宣慰司,即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国清迈一带;向西可到摆古,今缅甸南部沿海勃固地区。[46]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道路的延伸线,即又向西南行1个月,到老挝宣慰司(今老挝琅勃拉邦),再西行15—16日,至西洋海岸,即缅甸摆古出海。

由此可知,实际贡道下路不止一条道路,是陆海连接的重要通道,可通“至西洋海岸”,这一点非常重要,表明下路既可通泰国出海,还可通老挝出海。

最重要的是,这些道路与澜沧江流域大多有高度重合,从古到今,澜沧江联通了西北、西南和海上丝绸之路。

结语

从整体丝绸之路的视野来看,明朝人破解了《禹贡》“黑水”之谜,也就彰显了古代澜沧江联通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

从现代地理学来看,发源于青海玉树地区的唯一一条入于南海的河流,不是*河,不是长江,也不是金沙江,只有澜沧江。明朝人李元阳撰《黑水辨》,徐霞客采用实地考察与古文献、地方传说、文物相互印证的方法,考实了澜沧江来源于青藏高原,纵贯西北至西南,最终独流汇入南海,以此突破了前人地理知识的认知范围,破解了《尚书·禹贡》“黑水”的千年之谜。这一历史案例也极具现实意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整体丝绸之路的概念下,从山川走势研究丝绸之路,以明代徐霞客的实证精神走进历史现场,是推动丝绸之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

原文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年第1期,文字有删节,引用请核对原文。

[1]《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传》。

[2]澜沧江的源头在哪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由中国科学院发起,令人瞩目的澜沧江源头科学探险考察队沿唐蕃古道,直奔“江河之源”——青海省玉树地区进行考察活动,主要目的是确定澜沧江发源地,经科学论证,确认了澜沧江的正源和发源地,并立碑铭记。它的正源为扎阿曲,发源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海拔米的果宗木查山。详见周长进、关志华:《澜沧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头的再确定》,《地理研究》年第2期。

[3](明)郑晓:《禹贡图说·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9、页。

[5]年4月笔者提交“云南大理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待发。

[6]万嗣达,明朝江西德化(今江西九江)人,据《江西通志》记载:“万嗣达,字禺存,万历乡举,历官云南金沧道副使”。[6]其墓在其故乡江西德化(今九江)“荫塘凹”。《墓志》云:生于明嘉靖乙丑(年)九月二十二日,殁于明崇祯壬午(年)正月。万历十九年()举人,万历四十年(),由举人知凤阳县,勤于*事,志在保民,条陈凤阳七弊,洞悉民间疾苦,有废必兴,治绩茂誉。著有《芋栗园鸣和诗集》。康熙《大理府志》(康熙刻本)记载:其“刚介不苟,吏民畏威怀德,至今不忘……孫邦和以薦辟,任大理知府”。明末万嗣达任官云南金沧道副使,驻于大理,其孙在清初任大理知府。江西万氏家族在明末清初有两位曾经任官于大理,可谓与大理有缘。

[7](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2,大理自治州文化局年印,第55页。

[8]康熙《永昌府志》卷25《五言律詩》,康熙刻本。雍正《云南通志》卷29之十四也记载了这首《怀古》诗,其中“重闱□九隆”一句,作“重关抱九隆”,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9]方国瑜:《大理古代文化史序》,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10](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87《云南景东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1]《明史》卷75《职官四》。

[12]康熙《大理府志》卷3,“道”原作“逆”。

[13]《明一统志》卷86《云南大理府》。

[14]《明一统志》卷86《云南蒙化府》。

[15]《明一统志》卷87《云南景东府》。

[16]《明一统志》卷87《云南顺宁府》。

[17]《明一统志》卷87《云南丽江*民府》。

[18]《明一统志》卷87《云南永昌*民府》。

[19]《明史》卷46《地理志七·云南》;卷《云南土司二·麓川》。

[20]陆应阳:《广舆记》卷21《蒙化府》。陆应阳(—),字伯生,青浦县人,辑有《广舆记》24卷,万历二十年青浦县陆应阳刊本。

[21]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22]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年版。

[23]李长傅著、陈代光整理:《禹贡释地》,中州书画社年版。

[24]张国光:《〈山海经〉西南之黑水即金沙江考》,《〈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版。

[25]杨兆荣:《〈禹贡〉“黑水”之名的由来与古代氐羌人的关系》,《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年版。

[26]魏幼红:《禹贡“黑水”地望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年第9期。

[27](宋)程大昌:《禹贡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28](明)何鏜:《古今遊名山記》卷16《明李元阳黑水辨》,嘉靖四十四年刻本。

[29]此见于宋濂等《元史》卷《张立道传》:“(至元)八年复使安南,宣建国号诏。立道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其国,岁贡之礼遂定。”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张立道“并黑水跨云南”以至安南的经历,切实说明了“黑水”即澜沧江,是有地理根据的。如果“黑水”在西北,则明显是无法实现跨云南的。

[30]徐南洲:《禹贡黑水及其相关诸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1期。

[31](明)李元阳:《大理府志序》,《嘉靖大理府志》第1页。

[32]需要说明的是,仔细考察,杨慎却并不认为澜沧江即黑水。李元阳《送升庵先生回螳川客寓诗序》中称:“先生既穹叶榆之源,探黑水之奥,窥罢谷,历鸟吊,以究桑郦二子叙说《水经》之故,而叹其不诬。”(《李元阳集·散文卷》,云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但杨慎以为“今按杜氏《通典》,吐蕃有可跋海去赤岭百里,方圆七十里,东南流入西洱河,合流而东号曰漾溟水,又东南出会川为泸水焉,泸水即黑水也。”(《杨升庵外集》卷5《地理·黑水之源》,道光影明版重刊本)。其撰有《渡泸辩》云:“孔明出师表,五月渡沪,今以为泸州,非也,泸州,古之江阳,而泸水,乃今之金沙江,即黑水也。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元江骚,一在姚安之左却。据《沉黎志》,孔明所渡当是今之左却也。”(《杨升庵外集》卷3《地理·渡泸辨》)。还有明朝著名地理学者王士性也采此说:“孔明五月渡沪,虽非泸州,亦即此沪水上流千余里,在今会川地,名金沙江,又名黑水,其水色黑,故以泸名之”。(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年版,第页)。他们虽然不是澜沧江即黑水说的支持者,但是均将黑水确定在云南,这一点却是与李元阳相一致的。杨慎指出:“今三危、黑水祠、漾濞,皆在中国,余寓云南二十余年,目击耳闻是以得其真,并书以谂四方之好古者。”(《杨升庵外集》卷5《地理·黑水之源》)。他认为三危、黑水祠、漾濞水皆在中国云南界内。

[33](明)杨慎:《升庵集》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34]徐宏祖著、朱惠荣等注:《徐霞客游记全译》四《滇游日记》八,贵州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35]在这里,依据志书,徐霞客记载:“罗岷山高十余丈。蒙氏时有僧自天竺来,名罗岷,尝作戏舞,山石亦随而舞。后没于此,人立祠岩下,时坠飞石,过者惊趋,名曰“催行石”。按石本崖上野兽抛路而下。昔有人于将晓时过此,见雾影中石自江飞上甚多,此又一异也”。见《滇游日记》八,第页。

[36]他当时所见铁锁桥,就是澜沧江的铁索桥。元代称霁虹桥。桥身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底链16根,扶链2根,上横覆以木板。两岸以条石倚崖筑成半圆形桥墩。现存遗迹有桥墩、护堤和铁柱,有东岸武侯祠、玉皇阁和西岸观音阁的石屋、石墙,还有西岸摩崖石刻23幅。见《滇游日记》八,第页注。

[37]《滇游日记》十二,第-页。

[38]《山海经》卷11《海内西经》,中国纺织出版社年版,第、页。

[39]《滇游日记》九,第页。

[40]《滇游日记》九,第页。

[41](明)谢肇淛:《滇略》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4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云南方舆纪要》,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引述李元阳《黑水考》,而非《黑水辨》,文字有出入。

[43](清)陈希芳纂修:《云龙州志》卷3《黑水辨》,云龙县志编纂委员会年印,第30—31页。

[44]徐嘉瑞:《白族及古代大理文化的来源》,《学术研究》年第3期。

[45]《明史》卷76《职官志五》。

[46](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卷30《羁縻志·属夷附贡道》,云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