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远去的狼烟元明清三代中缅战争史考 [复制链接]

1#

按:宋代之前,中缅隔有南诏、大理等地方*权,地理上并不接壤。元代以后,中国西南疆界进入云南极西边陲之地,始与缅甸直接相邻。双方针对接壤地区控制权的矛盾迅速上升,成为引发历次战争的导火索。

文丨特约评论员共饮一江水

最近写的一篇《缅甸经济前景分析》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应该说,对想去缅甸看看、找找机会的朋友,这篇文章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也有朋友直言不讳指出文章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缺点是每个方面都是蜻蜓点水,写得不够深入透彻,看过之后觉得还不够“味儿”。

笔者也承认确实这个问题,单就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基础设施、人口素质、营商环境、执*能力中任何一个方面,往深写都能写出十几篇甚至几十篇不错的文章。笔者能力有限,对这些问题也就是了解个皮毛,只能谈得相对基础初浅一些。如果大家想往深了了解缅甸各个方面的情况,还是“只缘生在此山中”,需要大家切身去了解。

今天,笔者想跟大家聊聊历史上中缅两国之间曾经发生的三次大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对中缅两国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题材有些敏感,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大家更全面理解缅甸民族倔强好战的性格特点,以及中缅两国关系的复杂历史渊源。受时间所限,文章中记述的主要史实记述均来整理自网络。如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宋代之前,中缅两国之间还隔着南诏、大理等西南地方*权,地理上并不接壤,亦无重大矛盾,双方关系十分融洽。唐宋两朝均与缅甸(时为骠国和蒲甘王朝统治)互派使节、互通文书,唐宋史书对此均有详细记载。中缅开始因为土地、疆界出现矛盾肇始于元代。元朝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所建的超大*事帝国。元朝建立后,先后攻灭大理和南宋,其疆域远达云南极西边陲之地,开始与缅甸直接相邻,双方针对接壤地区控制权的矛盾上升,最终酿成战争。

第一次中缅之战:元朝VS蒲甘王朝

战争起因:蒙古铁骑攻伐不需要理由

战争时间:年至年

战争结果:元朝大胜,蒲甘大败

战争影响:蒲甘王朝灭亡,缅甸进入分裂时期

元朝建立后,国力日渐强盛,加快对外*事扩张。至元八年(年),元世祖忽必烈通过元大理、鄯阐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派遣奇得脱因等出使蒲甘王朝。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国王派使者到达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访缅国。两国间建立了初步联系。至元十年(年),忽必烈派员出使蒲甘王朝,要求派遣王室子弟或显贵大臣来京朝贡,但元使一去不归。据缅甸史籍记载,元使是因为晋见国王不肯脱马靴赤脚而被处死。云南行省见使臣久久不归,缅王毫无表示,便向朝廷建议出兵征讨缅国,未获忽必烈批准。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十四年(年),蒲甘王朝反对金齿(今德宏)土司阿禾臣服元朝,出动“兵四万、象八百、马万匹”,进攻元朝云南行省镇西路新附千崖(今云南盈江县城)、南甸(今梁河)及金齿(今德宏)。元朝云南行省长官令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率*增援,两*在南甸、千崖大战。元*攻破蒲甘王朝象队方阵,导致缅*大乱败退。元*追逐30余里,俘获无数,进占江头城(今缅甸蛮莫县江新),招降附近掸族部落。后因天气炎热,未深入缅境。元*撤退后,蒲甘王朝又发兵进据江头城,不时侵扰金齿边境。

蒙古骑兵征战图

至元十七年()2月,纳速剌丁等再次请求征伐缅国,忽必烈予以批准,命令药剌海率领四川元*万人,会同纳速剌丁*队一齐征缅。至元二十年(),征缅元*水陆并进,10月到达南甸、千崖,再沿大盈江而下,攻破江头城、太公城。至元二十三年(),元*南下进占太公城(今缅甸德冈)。蒲甘国王那罗梯诃波带王公大臣逃至勃生,并派使者到太公城乞降。元*派使者招降,行至中途,蒲甘王室发生内乱。至元二十四年(),元*攻占蒲甘城,蒲甘国王投降。元朝封蒲甘国王为缅王,继续统治其疆域。元朝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地区先后设置太公路、云远路、蒙光路、木邦路等治所。此后,蒲甘王朝在内乱中逐渐走向衰弱,缅甸境内四分五裂,各地拥兵自立的贵族和掸族部落首领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

元朝云南行省图

第二次中缅战争:大明朝VS东吁王朝

战争起因:信心膨胀的东吁王朝与大明朝的较量

战争时间:年至年

战争结果:大明朝胜而失地,边境诸土司降缅

战争影响:中缅边境东推至伊洛瓦底江与澜沧江之分水岭一线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年),朱元璋派大将沐英出击云南击败蒙古残余势力后,沐英被封作黔国公世镇云南(据家谱所载,笔者家族二十世祖曾随沐英征云南,在与当地元属土司征战中力竭而亡,以王礼葬)。为解决缅甸、老挝的边患、拱卫云南,明廷循元朝治边之策,在云南西南边疆地区设置六个宣慰司,抚慰当地少数民族:即孟养*民宣慰使司、木邦*民宣慰使司、缅甸*民宣慰司、八百大甸*民宣慰使司、车里*民宣慰使司、老挝*民宣慰使司。

获封世镇云南的黔国公沐英

明廷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职衔,上述土司则接受明廷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皆处于西南极边,交通不便,明廷统治鞭长莫及,当地土司拥有极大的独立性。

明代云南西南诸宣慰使司图

明神宗万历年间,缅甸东吁王朝迅速强盛,四处征战扩张,开始征伐明朝西南诸多土司。部分当地土司慑于武力,被迫倒向缅甸。至年,木邦、蛮莫都已处于在缅甸控制之下。

鼎盛时期的东吁王朝疆域图

万历四年(),东吁王朝派*队大举进攻孟养。面对缅*入侵,孟养土司思个积极准备抵抗,并向明廷告急。金腾屯田副使罗汝芳要求思个坚守待援,同时积极筹备*事行动。他以重金招募往来于中缅边境商人,派其深入缅甸内地,侦察山川道路、兵马粮响等情况,又传檄邻近各土司依期增援孟养。在摸清东吁*力部署情况后,即发兵前往增援。

同年12月,明*抵达腾越(今云南腾冲)。思个得知朝廷援*即将赶到,命令手下头目乌禄刺率一万多人马深入东吁*队后方,绝其粮道。自己则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缅甸杰沙)地势险隘之处,引诱东吁*队深入。东吁*队果然进攻戛撒,思个坚壁固守,不与之战。缅*欲进不能,粮道又被截断,陷入困境。思个派出使者赴昆明,要求明*来援围歼缅*。但时任明廷云南巡抚王凝“防边将喜事,遂一切以镇静待之”。此人不谙边情,对于抗击缅*入侵态度消极,害怕“兵兴祸速”,急忙传罗汝芳,禁其发兵增援思个。“汝芳接檄愤恨,投债于地,大骂而罢”,只得撤兵。思个久等而不见援兵来,大为失望,又得知陷于困境的缅*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杀,缅兵大败,生还者什不一二”。缅*此次进犯孟养虽然遭到惨败,但由于明*未能增援思个,全歼入侵的缅*,“一时士民以为大失机会”。此后缅*不断入侵,控制边境许多地区。但明廷对于云南边境的*事形势昏昏而不觉,既没有支持边境地区积极抗击缅*进犯的土司,也没有采纳有识之士建议,至使缅*不断蚕食边境领土。

万历五年(),陈文遂出任云南巡抚。鉴于边境的严重局势,陈提出“檄诸夷,抚三宣,设将领,筑城垣”等十策,“锐意请上经营”,“然与时见相抵悟,事亦寝”。万历六年()明朝又“遣使将迄西(孟养)所俘瑞体(这时的缅甸国王应为莽应龙,这里记载有误)兵象,俏以金币诸物还瑞体”,并“好言慰谕之”。但正处于国力上升期的东吁国王莽应龙并不领情,“使回,缅不称谢”。由于明朝对东吁势力的*事扩张采取姑息*策,又未加强边境防务,这就使云南边境的抗缅爱国土司陷于孤立无援处境,缅*则得以卷土重来,乘虚而入。万历七年(),缅*再次进攻孟养,“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中途为其下断执,送瑞体”,“不屈遇害”。缅甸“尽并孟养地”。至此,孟密、木邦、孟养等大片原来臣属明朝的土司均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明朝还是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击措施。

万历九年(年),东吁王朝国王莽应龙去世,莽应里继承王位,继续以武力向云南扩张。万历十一年()正月,缅*焚掠施甸(今云南施甸),进攻顺宁(今云南凤庆)、盏达(今云南盈江县莲花街),兵锋已入中国内地,所到之处“杀掠无算”,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缅*深入到顺宁府境,窥视腾越、永昌、大理(今云南大理)、蒙化(今云南魏山)、景东(今云南景东)等地,已对明廷在云南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

骁勇善战的东吁王朝*队

*讯传来,明廷大为震动,要求云南地方加强边境防务,出兵御敌。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昌柞从昆明移驻洱海,巡抚都御史刘世曾也移驻楚雄(今云南楚雄),调动数万*队,令参*赵睿驻蒙化、副使胡心得驻腾冲、金事杨际熙驻永昌、陆通霄驻赵州(今云南凤仪),与监*副使付宠江、忻督参将胡大宾等分道出击。云南巡抚刘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请求以南坐营中*刘綎为腾越游击,武寻参将邓子龙为永昌参将,赶赴前线,全力反击。

绘画中的明朝*队

此时,缅王“应里亦西会缅甸、孟养、孟密、蛮莫、陇川兵于孟卯(今云南瑞丽),东会车里及八百、孟良(今缅甸东北部,府治在今缅甸景栋)、木邦兵于孟炎(在今缅甸兴威以北),复并众入犯姚关”。刘綎和邓子龙的部队“会诸夷兵”,在当地土司*队配合下,大破缅*于姚关以南的攀枝花地,击毙耿马土司罕虔和湾甸土司。攀枝花大捷后,邓子龙发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号召各土司“与我同仇”、“奋身立功”,“慕义效忠,谬力赴敌,或助兵以隶行,或助晌以奉战士;为我侦候得其声息,为我反间携其*与,为我挟刀刺之帐中,为我遮截遇之关外,为我特角击其侵轶,为我设履绝其归路”。

罕虔之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今耿马西),与其叔合兵,置五百多名药弩手凭借险要的山势负隅顽抗。邓子龙从小道出奇兵,以裨将邓勇等率领少数民族*直捣老巢,又在山后设下伏兵,前后夹击,活捉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杀敌余。邓子龙*收复湾甸、耿马。刘綎率领的*队长驱直入,于年12月逼近岳风盘踞的陇川。岳风知大势已去,令其妻先来投降。刘綎以送岳妻回陇为名,派兵直趋陇川以东,占领险要之处,亲率大*进抵陇川。岳风知无路可逃,于万历十二年()正月赴刘綎*中投降,“尽献所受缅书、缅银及缅赐伞袱器、甲枪鞍、马蟒衣,并伪给关防一颗”。刘綎部顺利占领陇川,“夺获缅书、缅碗、缅银、缅伞、缅服、蟒牙、衣甲、刀枪、鞍马等衣物甚众”。刘挺*占领陇川后,乘胜前进,分兵三路进攻蛮莫,蛮莫土司兵败乞降。刘綎提出五项条件,限令其五天内答复:一擒送陪臣;二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献出缅王发给印篆;四交回被俘居民;五招降孟养。蛮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条件,“擒献缅人一十八人,象一头,马五匹,并缅酋给伪关防一颗,诣*前投献”。刘綎*收复孟养和孟琏(今云南孟连)。

明朝名将邓子龙出征图

刘綎击败缅*收降岳风后,“夷缅畏蜓,望风内附者踵至”,木邦、孟养土司均斩杀缅甸使者,投归明朝。万历十二年()2月,刘綎在威运营(今缅甸曼昌瑞亨山)筑坛誓众,受誓的有孟养、木邦、陇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抚使。至此,明*已收复了被缅*占领的全部领土。刘綎“纠合诸夷,献血剖符,定纵连横,合营进讨,”进兵阿瓦(今缅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缅*守将莽灼与缅王存在矛盾,向刘綎投降。缅王得知后,发兵进攻莽灼。此时明*已返回境内,莽灼力不能敌,弃城内奔,途中病死于襄朴寨(在今云南盈江县境内)。缅王莽应里派他的儿子莽时据守阿瓦。万历十二年()五月,缅*再次入侵,攻占孟密,包围五章。明*把总高国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大败缅*。

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之间的中缅战事,明*以胜利告终,东吁王朝势力基本上被赶出木邦、孟养、蛮莫等广大地区,叛国投缅的岳风及其子襄乌被押送北京处死,边境地区的土司纷纷重新归顺明朝。万历十二年9月,朝*府升孟密安抚司为宣抚司,添设蛮莫、耿马两安抚司,孟琏、孟养两长官司,姚关、孟淋寨两千户数(都名为镇安),并在蛮莫设立大将行署,任命刘綎以副总兵署临元参将,移镇蛮莫。为了对付缅*的象阵,刘綎还购买大象,“冲演兵马”。上述措施一定程度上巩固云南边防,加强了抵御缅*入侵力量。

万历十三年(),明*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前往招抚车里宣慰刀糯猛。在此前嘉靖年间,车里曾“以大车里应缅,而以小车里应中国”。在明*对缅自卫反击取得胜利的形势下,“糯猛复归,献训象,金屏、象牙诸物,谢罪”。明朝恢复其车里宣慰使之职。万历十三年()冬,蛮莫安抚使思顺由于对刘綎及其部将的贪贿勒索不满,复叛投东吁王朝。缅王派出大襄长等占据蛮莫,孟养也在暗中依附于缅甸。明廷云南按察使李材认为,不收复蛮莫、孟养两地,则无法制止缅*入侵,派人成功地招抚两地土司。孟养境内有密堵、送速两城(两城都在今缅甸孟养以南),此时仍为缅*占据。万历十五年(),孟养土司思威意欲收复两城,便联络孟密安抚使思化、蛮莫安抚使思顺一同进兵,并要求明*援助。按察使李材、游击刘天傣派出明*前去配合作战,明*把总杜斌、李朝带兵不多,便将许多明*旗帜授与孟养兵,虚张声势,以惑缅*。两*相遇于遮浪。缅*看到到处是明*的旗帜,“以为汉(指明朝的正规*)大兵至,惊溃”,明*与土司兵乘胜追击,杀敌千余,斩杀缅将大襄长,收复密堵、送速两城。另一名缅将散铎逃回阿瓦。

万历十六年(),孟密安抚使思忠、蛮莫安抚使思顺又叛投缅甸,此前,明廷已决定以思忠为孟密宣抚使、思顺为蛮莫安抚使。由于二人投缅,明廷以思忠母罕洪、思顺母罕替子领取印信。同年九月,缅*入侵,占领孟密。万历十七年(),孟养土司思威死去,明廷任命其子思远为孟养宣慰使。次年缅*进兵孟养,攻破猛拱(今缅甸猛拱),思远及其子逃入盏达(今云南盈江县境内)。11月,缅*又攻破孟密宣抚司管辖之孟广(在今缅甸境内),罕烘等逃入陇川。后进攻陇川被击退。

万历十九年()二月,明廷鉴于缅*频频入侵,“诸夷力不能敌,纷纷求救,永腾震动”,重新起用“先年破缅有功,谙熟夷情”之邓子龙。当时缅*已包围蛮莫,蛮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邓子龙率兵前往救援。由于天气酷热,大*行动不便,裨将万国春夜间率兵赶到蛮莫,到处燃起火炬。缅*以为明*大队人马赶到,急退。万历二十年(),缅*再次入侵蛮莫,思化逃到等炼(在今云南陇川县境内),邓子龙驻兵等炼,缅*则进抵遮放(今云南遮放)。邓子龙与缅*大战,杀敌数百。明*把总李朝、岳顺战死。缅*退,明*因为无战船而无法进攻,两*相持月余后缅*退去。

万历二十一年()底,缅*大举入犯,号称“*三十万,战象百头”。缅*在侵占蛮莫后,兵三路,一路进攻腊撒(在今云南陇川县境内),一路进攻遮放、芒市(今云南潞西),一路进攻杉木龙。陇川土司多思顺力不能抵,退入孟卯(今云南瑞丽)。其时云南巡抚陈用宾锐意经营边防。缅*大举入侵时,彼正在永昌练*。为击退缅*,陈率兵直入陇川,命令参将王一麟夺回等炼,中*芦承爵出雷哈,都指挥钱中选、张先声出蛮哈,守备张光吟出打线(雷哈、蛮哈、打线三地都在蛮莫安抚司境内)。明*师出顺利,收复蛮莫。但由于轻敌冒进,遭受到缅*伏击,损兵折将。前锋既失利,后两营只得退回。缅*也无力追击。

万历二十二年(),陈用宾为加强边防,在腾越州西北至西南边界筑起八关,关址距当时的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八关即为神护关(故址在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上)、万初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上)、巨石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上)、铜壁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上)、铁壁关(故址在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后三关被划属缅甸)。缅*数扰八关,叛投缅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杀天马、汉龙两关工役”。广南(今云南广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钦杀多俺,并在猛卯大兴屯田。与此同时,云南巡抚陈用宾又派人联络暹罗夹攻缅甸。暹罗口头应之,但慑于缅*强大而未敢出兵。

万历二十三年(),缅*入侵蛮莫,明*参将吴显忠斩杀缅将丙测。明朝仍然任命思化为蛮莫安抚使。万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东呈王朝莽应里统治陷入危机,中缅边境一度趋于平静。在派兵犯华的同时,东吁王朝从年到年连续五次发动侵略暹罗战争,但均遭到失败。年,暹罗*队开始反攻,此后缅甸南部孟族亦起兵反抗莽应里统治,阿瓦、东吁、卑谬、良渊等地的封建领主亦纷纷宣告独立。东吴王朝统治陷入危机,无力侵扰我云南边境。明人包见捷在《缅略》中记载:“自后(缅甸)屡为逼罗、得楞(孟族)所攻,疲于奔命,不复内犯矣!”

在莽应里统治陷入危机时,莽应里之弟良渊王趁机在缅北扩大势力,并继续向东北扩张,侵犯中国云南。万历二十七年(),良*进攻孟养,被明*击退。此后,孟养土司思轰和蛮莫思正“据险抗缅”。万历三十年(),缅*为夺取孟密等地之宝井(开采玉石的矿井),出动*队进攻蛮莫。蛮莫思正力不能敌,逃入腾越求援。缅*追至离腾越仅三十里的*连关。在缅*兵临城下、城内守*人少无力击退敌*的情况下,云南副使漆文昌、参将孔宪卿出于无奈,斩杀思正(笔者按:此举大错特错,寒彻边境土司之心,此后乃知明廷不能倚靠,投缅自保者众矣),并把其臂呈送缅*。缅*进攻思正时,孟养思轰曾兴兵救援,但是其*队赶到时思正已被杀。缅*得占据蛮莫。

万历三十二年(),缅*进攻孟密,向孟养思轰征兵。思轰拒绝缅*所求,并且逮捕来使。缅*进攻孟养,思轰兵败身死。万历三十四年(),缅*兴*30万攻木邦。明*救兵不至,木邦失陷。陈用宾因此下狱被杀。此后明廷统治已陷入危机,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再也无力收复被缅甸占领的广大地区。万历三十三年()良渊去世,其子阿那毕隆继位,在侵占木邦后,即挥戈南下进行再次统一缅甸的战争,停止了对外扩张的*策。万历三十四年()以后,中缅战争之间基本上停止。

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前前后后持续半个世纪,是明代同邻国之间持续时间较长的一场战争。主要战场是在当时中国的“西南极边之地”,其影响有三:

影响之一:木邦、孟养、孟密等土司自此外于中华版图。经过这场战争,明朝丧失对孟养、木邦两等土司地区的统治,其范围相当于今缅甸八莫以北,那伽山脉以东直到掸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该地区主要是由掸族、克钦族(景颇族)居住。虽然部分地区在清初曾一度收复,但在此后乾隆朝与缅战争中得而复失。

影响之二:严重破坏木邦、孟养、孟密等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叶,时属中国的木邦、孟养、孟密等地区,由于同中国内地交往日渐密切,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社会经济特别是商业和矿业日趋繁荣。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中说:“宝藏之富,生齿之繁,莫如孟密”,“孟密东产宝石、产金,南产银,北产铁,西产催生文石”。“巡西(孟养)产唬拍、产金。”“交易贾辐转,故物价常平。”东吁王朝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西南夷风土记》说:“应里(缅王)性极惨刻,凡有罪者,群埋土中,露头于外,以牛耙之,复复以柴草,举火焚之,彼此纵观以为乐。江头城(一说在今缅甸八莫,一说在今缅甸姐萨)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亦数万,顷岁闻天兵(指明朝*队)将南伐,恐其人为内应,举囚于江边,纵火焚死,弃尸蔽野塞江。”由于战争的破坏,木邦也“残破雕敝不振。”

影响之三:给云南人民造成沉重苦难。广大无辜居民惨遭缅*屠杀。万历十一年()缅*“分道入寇,伤残数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数年以后,人犹切齿。战争给明廷带来沉重负担。为抵御缅*入侵,明廷在边境地区驻扎大量*队,其粮响主要靠云南内地供应。云南高原山路崎岖,大江奔腾,当时交通条件十分恶劣,“转输米,石运价至千金”!“至内地运铜之苦,又有不忍言者”,“大理、鹤庆、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无遗村遣户,不死而徙耳”。为解决*队粮饷问题,万历二十二年()后陈用宾在陇川、猛卯等地屯田,“然以瘴恶,屯者不能耕,西偏诸兵,糜公币如故”。明人沈德符在谈到万历年间缅*入侵造成的危害时说:“云南自此虚耗矣”!

第三次中缅战争:清朝VS贡榜王朝

战争起因:“花马礼”战争(收保护费引发的战争)

战争时间:-年

战争结果:清*未败而败,缅*未胜而胜

战争影响:清朝由盛转衰,暹罗因此复国

缅族领袖雍籍牙(缅名阿郎帕耶)建立贡榜王朝后,*力迅速膨胀,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先后出兵攻伐暹罗、老挝和印度的曼尼普尔王国,并一度攻占暹罗大城王国首都大城,将暹罗国王俘虏至缅甸。在借武力压服中缅边境诸土司、在对原缅属各掸族土司确立统治后,开始派出小股部队配合掸族土司部队,以*事威胁为名向中国管辖的内地土司强制要求征收传统的“花马礼”(即为贡赋钱粮,处于中缅两国边境上的各掸族土司在历史上为谋求安全向中缅两国都缴纳贡赋)。

部分内地土司不愿屈服缅*兵威,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出兵。但当时的乾隆皇帝忙于平定准噶尔,无暇南顾,不愿与缅发生*事冲突,因此云南地方官府对此事一直是奉行偏向绥靖*策。当乾隆皇帝从平定*这一事情脱身后,开始对缅甸这种压迫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和挑衅中国国威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乾隆二十七年(年),缅甸方面再次向这些内地土司征收贡赋未果,遂出兵入侵中国,正式点燃了中缅两国边境冲突的导火线。

乾隆皇帝戎装图

乾隆二十七年(年)冬,缅甸木邦土司(明朝时曾依附于中国)率*及贡榜王朝*队约人侵入中国孟定和耿马两内地土司区域,并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烧耿马土司衙署,耿马土司惧而出逃。耿马土司逃出后,即率土练和场练反击追杀缅兵,于滚弄江畔击败缅兵,先后斩杀约人。但为息事宁人,耿马土司随后还是通过木邦土司向贡榜王朝缴纳“花马礼”。但缅*并无收敛之意。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年),缅属孟艮土司带领自己的部队和贡榜王朝的*队连年入界骚扰车里土司(今西双版纳)。乾隆三十年(年),缅*骚扰规模骤然升级,进入车里土司多处地方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为其进击暹罗提供后勤保障。

清*第一次出击

新任云贵总督刘藻到任后,一方面清楚边境形势危急,一方面又明白乾隆皇帝对云南边事不愿再绥靖,于是紧急派兵追剿,但并无战果。7月缅兵饱掠后自动撤退。而刘藻竟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但缅*于10月再次入侵车里,占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深入思茅,并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当地土练一触即溃,刘藻急忙命绿营兵围剿。缅兵游动作战,清兵虽然陆续收复橄榄坝等多处地方,但多为缅兵主动撤退,清兵并无多大战果。相反一路清兵在救援途中陷入缅兵埋伏被击溃。乾隆皇帝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曾经点过翰林的刘藻因善于揣摩上意而屡次升职,但因未能实现乾隆皇帝战前要求的“穷力追擒,捣其巢穴”的目标,使得乾隆皇帝暴怒,又因谎报*情降补湖北巡抚,心理压力过大,次年3月夜自刎身亡。

清*第二次出击

清*第一次出击失败后,乾隆皇帝派其器重的大臣杨应琚(汉*八旗出身,时任大学士),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出边攻入缅甸。到乾隆三十一年()4月,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管辖地区均被清*占领。但由于缅*坚壁清野,清*并无多大战果。清*任命一些掸族土官治理上述新占地区,留下约人驻防后退回境内。清朝云南地方官员被表面的*事顺利所蔽,主战热情高涨,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虽然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缅甸声势浩大,不宜擅开边衅。杨应琚不查边事,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认为缅甸不过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在杨应琚支持下,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大举进*缅甸,同时多方招抚缅属土司。

清*骑兵进攻图

6月,乾隆皇帝欲将新占领地区驻扎的*队召回,不愿对缅甸大举用兵。但由于杨应琚坚持,同时据说乾隆皇帝临时翻阅《明史·云南土司传》,认为缅甸*力不强,对缅甸产生蔑视。因此7月乾隆皇帝态度转变,正式表态,认为“缅甸明朝时尚在版图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对于缅甸当时的内部局势、兵力情况和与暹罗交战,清朝朝野上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竟幻想凭借云南地方的万余绿营兵即可征服缅甸。贪功冒进的云南地方文武官员,不等乾隆皇帝圣谕即开边衅。7月缅甸蛮莫土司赴贡榜王朝都城阿瓦(今曼德勒)未归,其母、妻和弟慑于清*震慑招抚下奉图归降。腾越副将赵宏榜率兵出铁壁关,轻取蛮莫土司管辖地区重镇新街(今缅甸八莫)。蛮莫土司自阿瓦归来后也向清*投降。木邦土司不久也宣布内附清朝。9月,杨应琚调集约兵准备攻缅,并派遣兵进驻木邦土司附近的内地遮放土司,杨本人也进抵永昌查看*情。

缅*主力虽远征暹罗未归,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司部队数量依旧不小。在清*主动进攻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兵继续围攻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兵1万(清朝官方记载为3万,但据各方资料综合考察约为1万人),从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兵对抗,并令臣属土司攻击木邦土司。9月初,木邦土司退往清兵驻扎的遮放土司地区。新街(八莫)此时已成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此事该地周边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但杨应琚依然只派永顺镇都司刘天佑和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余兵支援赵宏榜,援兵到达新街后清兵总数依然不足千人。9月24日,缅兵乘船抵达新街,随即对清兵发动攻击。双方兵力悬殊,清兵坚持两日一夜,宣告不支,刘天佑战死,赵宏榜率残*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蛮莫土司也率其部众退入云南。

杨应琚紧急调集各镇绿营兵赴援,命东路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带兵至宛丁(今云南畹町市),拟进攻木邦土司管辖地区。西路永北镇总兵朱仑带兵进驻铁壁关,拟进攻蛮莫土司管辖地区以收复新街。缅*出其不意,在新街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人继续沿伊落瓦底江北上,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

清兵对此一无所知,云南提督李时升于抵达铁壁关,次命朱仑率余兵出关攻击。后缅兵主动发动攻势。缅兵部分装备的是燧发枪(来自英、法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或通过购买,或通过俘获),射速、火力、环境适应性都远胜清*。双方交战4日,互有死伤,但清兵伤亡较大,力不能持。提督李时升发宛丁兵名赴援。但清*战况依然不利,缅兵树立营栅,逐渐逼近清兵大营。此后清兵坚壁不出,双方暂时休战。楞木缅兵全数也不到六千,但朱仑却以杀敌六千,取得楞木大捷上报乾隆。

年11月,缅*北路人绕道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仅十日即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战火蔓延至户撒、腊撒地带,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得知缅兵由万仞关攻入后,清*阵脚大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率兵人由户撒前往迎敌,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人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率部徒涉渡江时水没及腰,火药皆湿。缅*伏兵突起冲杀,马*阵亡,所部士兵死伤殆尽。12月,北路缅*渡江进入户撒,李时升先后调2兵至户撒抵御,双方交战不多。缅*见清*日盛,退往铜壁关。云南又以大捷上报乾隆。

缅*虽屡战屡胜,但也很清楚本国*队主力远在暹罗,无法长期与清朝抗衡,其作战目标十分明确,即以战逼和。缅将莽列妙遮请求议和,但清*要求缅甸递交降表称臣,双方谈判破裂。楞木及铁壁关清兵被北路缅*严重威胁后路,撤至陇川。缅*主力四千余人攻入铁壁关,进*陇川。两*再次爆发大战。年12月,缅*先锋进*时被大队清兵围困。次日缅*主力增援,缅兵骑兵突然于丛林冲出,而被围的缅*先锋也趁机突围。清兵战线崩溃,一路溃逃,*械枪炮丢弃很多。总督杨应琚仍以克捷奏闻。云南提督虽欲调兵三面围攻,但囿于力不从心而作罢。杨应琚见缅*力强盛,对征缅丧失信心,命朱仑与缅兵议和。朱仑派参将哈国兴接受对方条件,双方停战,蛮莫、新街等地仍归缅甸。缅兵主力撤兵,拟取道猛卯转回木邦。北路缅兵由铜壁关取道铁壁关,转回新街。猛卯为内地土司,朱仑派已升为副将的哈国兴率余兵进驻猛卯。缅兵正在猛卯附近扎筏渡江,见清兵大举追来,以为清朝撕毁协议,围攻猛卯城,哈国兴受伤。后清兵来援,缅兵撤退,清兵追击,遭到反击损失颇大。杨应琚调兵万余,进至木邦土司地区与缅*对峙。

杨应琚一味按照前线清*奏报上报给乾隆皇帝,至今已经屡获大捷,前后斩敌万人。乾隆皇帝天资聪慧,查看地图见交战地区均在内地,思若果真大清屡胜何以缅*进至内地?回想平定*时,大小百余战,杀敌也不到万人,云南仅仅几次战斗,岂能杀敌过万,遂派侍卫福灵安赴滇查看实情。福将真实情况报回,乾隆皇帝大为震怒,将李时升、朱仑逮捕进京处死,后又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派广东将*杨宁接任云南提督,继续指导对缅战事。

杨宁年3月到达木邦土司地区前线,此时缅属孟艮土司已经夺回孟艮、整欠等地,并进犯属于内地的的孟连,威胁木邦清*后路。木邦缅*不与清兵正面交战,在清兵后面出没攻击后勤粮队,断绝清兵粮道。4月木邦清*后勤断绝,战力崩溃,撤回内地。乾隆皇帝狠下决心,派满人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此时缅甸大*已经攻占暹罗大城,俘获大城国王,准备回师中缅边境。总体来看,中缅第二次战事,清*虽在数量上胜于缅*,但受训练、指挥、地理等所限,屡战屡败,未获胜果。

清缅第三次战事

尽管前两次战事不利,乾隆皇帝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旧抱着极其轻视态度,认为绿营兵战败不等于缅*战力强大,又分析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即可征服缅甸,殊不知缅贡榜王朝国力正盛。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中立过不少*功,调任前为伊犁将*。

参与平定准格尔叛乱的伊犁将*明瑞

乾隆32年(年)4月明瑞到任后,乾隆皇帝调满洲兵,四川绿营0,贵州绿营(其中驻思茅,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营0,合计约兵,分两路进*缅甸。明瑞亲率10*(内有满洲骑兵)为南路*,出宛丁由木邦进击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0人(内有满洲兵)为北路*,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孟密,再南下与明瑞回会合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

9月24日,清*从永昌出发。11月2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丁进入缅境,10日占领木邦城。自宛顶至木邦城六百多里,因为屡经兵火,人烟断绝。缅*一路坚壁清野,不与清兵交战。明瑞留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人留守木邦城,自率1精兵继续西进。北路*11月16日抵达老官屯(新街附近),与在此夹江树栅防守的缅*对峙。清兵连日攻击未克,伤亡甚重。12月额尔景额病亡,乾隆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北路统帅。

明瑞出木邦后,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后侦知有0缅*屯驻蛮结(今缅甸南渡河以东),便于11月29日率部直逼蛮结。蛮结缅兵在各险要处分扎十六营固守。20日,明瑞分兵三路,自率中路,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李全率部占东部山梁,参赞大臣观音保、总兵长青率部占西部山梁,逼近缅兵营外兵列队驻守。缅*自西部营寨出兵攻击观音保部,观音保率所部奋力冲杀,明瑞中路也出兵接应,缅兵败退。缅*兵器以火器和镖子为主,无甲胄、弓矢,平地冲锋根本不是骑兵强悍的清*对手。缅*受挫,坚守不出。

明瑞屡次挑战未果后,下决心直接攻营,并判断主动出击的西部缅兵为强兵所在,遂决定集中兵力攻击此处。12月2日晨,除留二千兵留守大营,以兵分12队冲击缅兵营寨。缅兵善守,营内木栅深埋地下,高出地面2丈有余,内外均有深沟,沟旁又埋锐利竹木,缅兵有木栅保护,枪炮难伤,从栅隙处以火枪射击,命中率甚高。清*自缅营附近山梁冲击而下,首座营寨临近山梁,很快为清*攻破。明瑞又分兵配合其他各路攻下三寨,对缅*形成居高临下之势。缅*连续反击至当晚二更,后见反攻无望撤退。清兵全力追杀,直到次日黎明收兵。此战即蛮结之役,清*杀敌二千余,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封明瑞为一等公。

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冒进,12月13日抵宋赛(今缅甸送速),17日至邦亥,前锋18日至象孔(今缅甸辛古),距离阿瓦仅70里。但在缅甸坚壁清野下,清兵粮尽、马疲、人乏,已无力攻城。19日,明瑞只得退兵至孟隆处(今缅甸孟隆)驻营。缅兵侦知清*撤兵后,大举反击,对明瑞大*并不直接攻击,而是尾随骚扰。乾隆33年(公元年)正月初二,缅兵先后将天生桥、蛮结、蒲卡、锡箔等处的清兵台站攻占,清兵损失八百余,只有百余人退回木邦。明瑞*后勤、*情线路被断绝。正月初八,缅兵包围木邦,珠鲁讷坚守十日后不支自杀,清*全面崩溃,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战死,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但清兵大部分还是逃回云南。

此时北路*亦已败退。乾隆32年12月,北路*攻击老官屯不克,伤亡五百余,总兵王玉柱阵亡。同时染病官兵日增,缅*又逐次增兵,清兵被迫退至四十里外旱塔。正月初十左右,因锡箔台站被断,云南巡抚、乾隆皇帝数次令额尔登额率兵转至木邦,接应明瑞。额尔登额听闻中途猛卯有缅兵出没,就退入铁壁关内,转从陇川入木邦,额尔登额畏敌迁延不前,数日路程耗时二十余日,至二月四日才到边境宛丁。此时木邦已失陷,明瑞也已陷入缅*重围。但额尔登额自知战力脆弱,依然不敢出边救援。

12月21日,明瑞*到孟笼,得粮二万余石,暂时缓解缺粮窘境。明瑞*在此休息十余日,过完春节后再次开拔,拟经大山回木邦,途中闻木邦被围,于正月初十改向宛丁撤退。正月十四日,明瑞*在蛮化突然向尾追不止的缅*发起反击,歼敌千余。缅兵攻占木邦和击退北路清*后,几乎将全部主力转向明瑞*处。数万缅兵于二月初七日,将万余清兵围困在小孟育处,此处距离宛丁二百里。明瑞*在此休息3日,于10日夜沿小路突围。明瑞将伤病官兵及体弱文官置于前队,而率领队大臣、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与缅*力战。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清*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13、14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丁。乾隆皇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讯息,无比震怒,将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北路*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总体看,清*在第三次战事中轻敌冒进,被缅*所围,虽然明瑞竭力反击,仍未能挽回败局。

清缅第四次战事

明瑞*大败,乾隆皇帝逐渐认识到缅甸并非“西南蛮夷”,而是新兴强权,了解到暹罗大城也被其所灭。乾隆皇帝开始对缅甸的国力、*力有了相当程度了解。但为雪丧师辱国之耻,乾隆皇帝并不理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再次调集精兵强将,准备发动更大规模进攻。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将原来跟随明瑞出征的满洲兵调回,增调1满洲兵以及贵州兵入滇,后来又加派满洲兵及福建水师。

乾隆33年(公元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二是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三是行*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缅境地形更差。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缅境,内地人不愿意出边,雇夫几无可能。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尽管二人总结符合实情,但无奈乾隆皇帝依然认为“大清势当全盛,攻缅并无困难”。乾隆阅奏后暴怒,痛骂两人乖谬无耻,将两人降职调任。

乾隆34年(公元年)2月,傅恒率兵出征。临行时乾隆皇帝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示恩宠。4月经略傅恒抵永昌。清*吸取以往多次被缅甸截断后路教训,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即一路从伊洛瓦底江上游戛鸠经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另一路由蛮莫地区、老官屯取孟密,再配以水师,全*水陆并进,夹江而下直取阿瓦。南段与缅甸接壤的宛丁、普洱处,只留少量兵力牵制。

7月20日,清兵誓师出征。8月初二,傅恒率0士兵自戛鸠渡大金沙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缅兵原驻数千兵都退至新街附的老官屯,并未在此设防,所以傅恒行程千余里,兵不刃血,唯一成果是招降孟拱土司。因为气候道路问题,傅恒迟迟未到蛮莫附近。此时阿里衮、阿桂早已经率清*一万五千余人,水陆并进,于九月由野牛坝出蛮莫,九月十八日在两江交会处立寨,与缅*发生激战。清*以火炮击沉缅兵十三艘战船,击退拦截的缅甸水师。清水师由大盈江出至大金沙江,陆上兵马也到达新街附近,并派数千兵渡江到西岸扎营,打通水路,控制两岸。在看到西岸难行后,傅恒被迫改变原先指挥西路*沿西岸攻占木疏(今缅甸甘布鲁),由陆路直取阿瓦计划,而是指挥东路*与新街、老官屯缅兵主力决战。

十月初二,傅恒过江东清兵主营指挥作战。缅*亦调集齐主力在新街、老官屯一带夹江与清兵对峙。清兵此次出征名义动用满汉兵五万,但因为后勤限制,实际前线只有兵,扣除沿路驻兵,新街、老官屯前线清兵只有18人(其中水师)。缅境日趋加重的瘴气使得清*大量减员。缅*数量虽无精确数字,但应不下0人。此次清缅主力对决,依然是缅甸兵力占优。但由于双方野战能力有一定差距,整个战役过程仍为清兵保持攻势,缅*基本保持守势。十月初十,双方在新街发生激战。双方水师发生战斗,缅兵失利,退到稍南一沙洲处据守。清*水师及部分陆*一起攻击,击败缅兵水师,杀敌两千余,夺战船六艘。西岸阿里衮率正白旗满洲骑兵破缅*三个营寨,杀敌1人。此战后缅*退守数十里外的老官屯,清*占据新街。

十月二十日,清兵进至老官屯。缅*在老官屯早已扎下两座坚固大营,主力在江东大寨,数千缅*在西岸扎营,营栅伸入江中,缅*水师停泊在两营之间江面,左右策应。东岸缅*见清兵刚来,便出营攻击,被清兵击退。但双方均无大的战果,只是不时以火炮互轰。战斗结束,清兵亦在两岸分别扎营与缅兵对峙。而缅*两营之间水面湍急,且有沙洲,清兵水师暂时无法前进。第二日东岸清兵派偏师到缅*南面扎营,准备断其水路。缅*在营内挖了不少深及三尺的土坑,兵员在其间既可躲避炮火,又可隐藏目标。十月二十二日,清兵斥候在大树高处观察,误判断营中敌兵甚少。清*于是发动大规模进攻,傅恒、阿里衮等人还抵达栅外数十步处指挥。缅兵营寨外有深壕,木栅坚固无比,外加枪炮火力极猛,清*一日内连续多次攻势都被击退,总兵德福也中枪阵亡。清兵将领杀得兴起,还打算乘夜肉搏,后被制止。同日,两*水师在江上也有交锋,清兵击沉缅*二十艘战船。接连三日,清兵进攻势头减弱,试以火攻、大炮等方式摧毁木栅,结果均告失败。二十六日,清兵水师发力,乘夜攻占两营间近西岸沙洲。缅兵水师退守东岸,东岸缅兵水路运输被断,清*士气大振,但陆上对缅*火攻再次失败。二十九日,清兵以地道爆破、数百丈长藤拉倒等方式破栅,仍不得果。十一月初一,西岸有大股缅*来援,猛攻西岸攻营清*,并以火炮轰击清*水师,幸得三百满洲骑兵殊死掩护杀敌,使得清*和水师顺利后撤。

至此,双方已经打得精疲力尽,都有厌战情绪。期间,除零星小战,双方事实上已经停战。十一月初九,缅兵来信要求停战。傅恒仍欲战,但副将*阿桂以下绝大部分将领均不愿再战。初十,傅恒回信缅*,同意停战,并上奏乾隆“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陈前线三万一千兵,因染病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缅兵损失虽然略大,但战场形势略优,缅*统帅诺尔塔(即大城征服者摩诃梯诃都罗)十分清楚,缅甸无力支撑与中国的长期战争。因此双方前线将领都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几经交涉后,双方于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议和,缅*14名将领与清*12名将领为双方代表,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二十一日,老官屯清兵全部撤走。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清缅双方将领临时签署的和约正式文本未能保留,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双方战后就此进行的外交交涉持续近二十年。据中国方面的记载,双方和约如下:

一、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

二、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

三、缅甸将所有清朝战俘释放。

而据缅甸方面记载,双方和约文本如下:

一、逃往云南的所有缅属土司,清朝都要交还给缅甸,并承认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

二、所有战俘一律释放;

三、商道重开,准许两国商贩自由贸易;

四、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交换使节,互通友善书信,并致送礼物。

从双方当时面临的形势看,缅方的记载较为接近真实情况,中方上报的内容明显为取悦乾隆。不过双方国君都对这份和约不满意。缅王孟驳撕掉前线送回来的和约文本,罚缅兵统帅及其他将领的家属头顶清兵馈送的礼物在王宫外跪了三天三夜。这时缅甸曼尼坡(现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发生叛乱,老官屯缅兵不等孟驳命令,就直接进*曼尼坡平定叛乱,这才平息了缅王的愤怒。中国因为缅甸未如约上呈贡表,而缅甸因为清朝方面只放了孟拱土司,木邦和蛮暮土司安置内地没给回缅甸,又继续禁止双边贸易,扣押清朝使者,并发信谴责清廷未能守信。自视甚高的乾隆皇帝虽然憋了一肚子气,但也清楚要再次兴兵伐缅十分困难。加上四川的小金川地区再次叛乱,只得暂时不理缅方辱骂。时隔18年后,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暹罗复国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约定十年一朝,中缅战事才圆满结束。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

十八世纪的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是中国未败而败、缅甸未胜而胜。清*虽然在战场上未曾失利,但未能达到收复木邦、孟养等边境土司的目标。缅*虽然在战场上一直处于守势,却迫使清*退兵。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晚年也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征缅这桩不算成功。”虽然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大量兵员,耗费大量白银,最终未能征服缅甸,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日。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贡榜王朝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发展路线发生变化,最终沦为英国殖民地。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的战争还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地缘*治变局。清缅战争爆发之时,缅甸正与死敌暹罗交战,刚灭暹罗就遭遇清*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0兵力驻扎暹罗,全*归国抵御清朝进攻。城破国灭的暹罗大城王朝将领郑信乘机发展,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并将驻守缅*击退兵,建立起吞武里王朝。

以上就是元、明、清三代中缅战争的大致经过。笔者简要总结一下:从战争的起因看,双方由非接壤国变成接壤国后,对接壤地区归属产生矛盾,此乃酿成战争的主要原因。从战争过程看,双方均未能在短期内结束战争,考虑到中缅两国实力的巨大差距,此种战争可视为大国与小国“不对称战争”的原型。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自视为“天下共主”,长期不重边事、不修武备,致使在战争中接连失利,疆域从大到小不断内缩。从双方战力看,缅甸虽然在综合战力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也在战争中表现出战力强悍、惯于丛林作战、善于出奇制胜的特点,因此在与明、清两朝的战争中均有良好表现,给予明清*队制造较大麻烦。从战争结果看,缅甸除在第一次战争中吃亏外,其后两次均实际上获得战略胜利,将统治区域逐渐由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向东推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的分水岭一线。对中国而言,三次战争只有元朝取得完胜,明清两朝均最终丧失战局主动权,失去对边境地区诸多土司的主权。至于19世纪的清缅划界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界约,均大致以此为准,界线未能西推一寸。笔者窃以为,所谓中国年与缅签约划界时“丧失大片领土”之言,大谬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