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7164139.html《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作者:刘平
语音:韦香主
年到年,上海市、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云南省(昆明市)大约有10.4万城镇青年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名义被安置到云南省农垦系统的各个国营农场。这个系统,在年10月到年6月,曾经被批准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云南生产建设兵团。”那么,这个可以容纳大量知识青年涌入的兵团,是怎样的一个建制单位呢?
众说纷纭
关于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权威记载主要有三个版本,分别是:《云南农垦纪略》(简称《农垦纪略》)、《云南省志卷三十九农垦志》(简称《云南省
志》)和《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国共产*云南历史资料专辑)(简称《*史专辑》)。然而,这三家的说法是相互矛盾的。
《农垦纪略》第页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辖4个师、23个团、个营、个连队;《云南省志》第30页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辖4个师、28个团、个营、个连队;《*史专辑》第页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辖4个师、30个团、个营、个连队。
问题来了:第一,究竟是几个团?第二,团的数量不一样,怎么可能营、连的数量相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农垦纪略》的错误是:漏掉了5个水利团以及所属的营、连;《云南省志》的错误是:没有漏掉水利团,但漏掉了水利团所属的营、连;《*史专辑》的错误是:张冠李戴,团、营、连完全不搭。
另外,许多书籍在引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时候,又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自组建到撤销,前后大约历时五年。除了4个师没有变化以外,团的数量一直是在变动的。至于营和连的数量,那变化就更大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权威出了错,众人皆吃药。
几个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4个师:
第一师,分布在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师部设在景洪县城。
第二师,分布在临沧地区,师部设在临沧县城。
第三师,分布在保山地区、德宏州,师部设在潞西县城(也叫芒市)。
第四师,分布在红河州,师部设在蒙自县城。
《中国知青梦》(邓贤著)第页上写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第二十一团红旗化工厂”,这是编故事的需要,不可当真。
邓贤的书写得不错,但只能当作历史小说来读。
几个团?
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回答了。为什么呢?因为,团的数量老是在变化,说哪个数字好呢?
年10月6日,国务院、中央*委批准建立之时,是22个团:第一师6个团(第一、二、三、四、五、六团);第二师3个团(第七、八、九团);第三师6个团(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团);第四师3个团(第十六、十七、十八团);另外,还有4个兵团直属独立团(独立第一、二、三、四团)。
年1月26日,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的5个水利工程团交云南生产建设兵团领导。这样,就变成27个团了。
年3月1日,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宣布成立。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又匆匆忙忙的从第一师挖出2个独立营来,在思茅新组建了1个独立团(独立第五团)。这样,又变成28个团了。
年3月,第六团被分拆成3个团(第六团、十九团、二十团),照理说,这下应该变成30个团了吧?
对不起,好像变不了。因为,第六团的拆分,同时伴随着水利第一团和水利第二团的撤销。并且,另外3个水利团,此刻也正在关门大吉。所以,这个时候团的数量,看似从28个增加到30个,实际上是从28个减少到25个。
那么就算是25个团吧?不妥,这也没有意义。因为,第十九、二十团还没有来得及任命团长、*委,年6月,国务院、中央*委的批复来了:撤销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改为农垦总局;师改为农垦分局,团改为国营农场。
好了,这下一个团也没有了。
年,团的数量是说不清的。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见了顶,归了零。
详见下表:
营和连
关于的营和连,《农垦纪略》、《云南省志》以及《*史专辑》的意见倒是出奇的一致,三方均认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共有个营个连队。
追根溯源,数据来自年8月26日兵团司令部的《半年工作总结》。这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数字,但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营和个连队,对应的是23个团(18个农垦团,5个独立团)以及7个独立营。并没有包括5个水利团以及水利团所辖营、连。按照年1月26日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的决定,这肯定是不妥当的。《云南省志》显然是发现了问题,并试图给兵团《半年工作总结》打个补丁,改为28个团,但却漏写了水利团的营和连。
第二,个营和个连队,这只是兵团成立之初的建制状况,随着各地知识青年的大量涌入,兵团从年底开始了超常规的大扩容。最典型的就是第六团,居然从7个营的建制迅速扩充到了22个营,号称“天下第一团”。显然,营和连的数字,也是动态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及分析:兵团成立之初是个营,兵团曾经组建过个营,兵团撤销时是个营。另外,兵团成立之初是个连队;兵团曾经组建过约个连队(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不过,关于独立营有必要说明一下:有些书籍(如《中国知青事典》)认为独立营的番号是由兵团司令部统一排序的,并从独立一营排到了独立七营,这其实是不对的。兵团筹备组虽然有过这样的设想,但后来并未实施。根据正式下达的“昆明*区(69)司务绝字第号文件”《颁发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编制表》,独立营的番号实际上是由各师自行排序编制的。
兵团建制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其一,兵团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二,单位统计可以精确到营;其三,连队的数量只能是一个大约的数字。
具体表述如下: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于年10月6日经国务院、中央*委批准成立,年初完成组建。完成组建后共有4个师;28个团(18个农垦团、5个农垦独立团、5个水利工程团);个营(个农垦营、7个农垦独立营、18个水利工程营);个连(个农垦连、84个水利工程连)。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建制单位不断发生变化,曾经先后组建过30个团(20个农垦团、5个农垦独立团、5个水利工程团);个营(个农垦营、11个农垦独立营、18个水利工程营);约个连队。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于年6月26日经国务院、中央*委批准撤销,年底完成撤销。农垦单位移交给云南省农垦总局领导。移交时的建制为:4个师、25个团(20个农垦团、5个农垦独立团)、个营。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地理位置分布图:
作
者
简
介
刘平,上海知青,年上山下乡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回沪后在上海客车配件厂工作,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并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后调到上海强生物资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目前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主持汇编过《勐远岁月》两册知青历史书籍。
荐读
《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
(点击以下章节题目进入:)
上海知青去云南,人数知多少(刘平)
上海知青在云南插队分布(刘平)
刘平《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一书今年定稿
文/诸炳兴
语音:原野
去年,在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多彩生命》一书(第88页),曾写一文《知青刘平》中提到:刘平要花10年时间,编写《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
刘平,上海知青,年上山下乡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现为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主持汇编过《勐远岁月》两册知青历史书籍,目前他编写《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一书,将于年末定稿。
刘平在云南农场四年多以后,根据*策,因“独生子家照”返沪,于是开始收集他曾所在过的有关勐远农场知青的回忆文章、照片和各类资料。打算整理成册。做一本属于勐远农场知青自己的历史。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刘平负责编辑的《勐远岁月》两本书终于先后完成。其中《勐远岁月——知青记忆中的西双版纳》是碎片化的个人经历。主要是根据原勐远农场知青以及个别老职工子弟所撰写的回忆文章汇编而成。这本书和大多数知青回忆类书籍一样,记载了知青们的当年所见,记录了他们从历史中走过来的的感受。
《勐远岁月——西双版纳的知青历史》是笼统化的整体描述。全书根据原勐远农场知青、老职工们的回忆以及保存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将整个勐远农场名上海、北京、重庆知青的来龙去脉,基本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得出若干统计分析结论。为后人研究西双版纳农垦的知青历史,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历史资料。这两本书加在一起:碎片化的个人经历+笼统化的整体描述=合成出一份文革期间中国云南农垦知青历史的抽样调查标本。
《勐远岁月》两本书
刘平不爱游山玩水,更是从未出国旅游。但是,为了整理知青在云南的历史资料,自年以来,他走南闯北,不仅在上海广泛收集史料,还多次赴重庆、北京向知青朋友们征集资料,并且先后四次赴云南省进行调查核实。在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许多云南知青的热情支持下,得到了云南省委*史研究室、农垦总局领导以及多个地、州、县档案馆的帮助下,提供了许多查阅资料的方便。
目前,刘平编写的《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已接近尾声。全书详述大约五万七千名上海知青,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赴云南的历史背景、插队落户分布、国营农垦建制、典型人物、重大事件等。我屈指一算时间,从年起,经过10年努力,刘平的《上海知青在云南历史考略》一书。于今年底前,可正式定稿。
年刘平在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讨会上发言
为了让广大知青,特别是云南知青,深入了解云南知青的真实历史,在此让大家先睹为快,经作者刘平同意,现将该书(初稿)中有关上海知青赴云南的基本情况以及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历史等部分章节陆续刊登,供广大知青历史爱好者研究、查阅、参考。
标题附录如下:
1.上海知青去云南,人数知多少?
2.上海知青去云南插队分布
3.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4.天下第一团
5.云南水利兵团是兵团吗?
6.西双版纳的五个水利工程
7.独立团
8.独立营有笔糊涂账
9.保密工厂
10.《孽债》,是真的吗?
年8月18日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