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具民族风情的国家级非遗百度百科 [复制链接]

1#

最具民族风情的国家级非遗云南,简称滇,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民族风情赋予云南多彩魅力,本期介绍云南的国家级非遗!

遮帕麻和遮咪麻阿昌族的创世纪神话史诗阿昌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传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故事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制服洪荒、创造人类、智斗邪魔腊訇而使宇宙恢复和平景象的过程。他们不仅是阿昌族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而且也是所有寻常人家的护佑之神和阿昌族祭祀活动的主掌之神。

牡帕密帕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牡帕密帕流传于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全诗共17个篇章,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由“嘎木科”和“魔巴”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

四季生产调反映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其起源时间的下限不晚于唐代。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而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铜鼓舞一种族群性的集体舞蹈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等县的壮、彝村寨,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

傣族孔雀舞傣族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瑞丽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孔雀舞有丰富多样的手形动作和跳、转等技巧,四肢和躯干的各个关节要重拍向下屈伸,全身均匀颤动,形成优美的“三道弯”舞姿。

傈僳族阿尺木刮学山羊叫的歌调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

彝族葫芦笙舞一种以身体S形前后曲动的舞姿西畴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说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传承而来,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基诺大鼓舞纪念基诺族创世女神阿嫫腰白大鼓舞,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

东巴画纳西族的美术遗产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其中也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它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它以东巴教中的诸鬼神为绘画对象,常见的有经书的封面和题图,做佛事时用的布帛(卷)画、木牌等,主要用于东巴教的各种仪式中。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柔可绕指,吹发即断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等村落。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