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内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还有少数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以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等县。
人口数为人(年)。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分梁河、陇川、潞西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水稻号称“水稻之王”。
阿昌族传统服饰简洁、美观、朴素。因长期与汉、傣族杂居,服饰多与这些民族近似。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出门喜背“通帕”(自织挂包)和长刀。
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一般未婚少女下着长裤,上为浅色对襟衣,盘辫,已婚妇女则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上衣,外系围腰(也称为毡裙),并用黑、蓝布包头,高至尺余。喜戴银饰。
阿昌族将鲜花视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喜欢用花作饰物,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成为阿昌族服饰的特点之一。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还有薯类、玉米、蔬菜、肉类等,嗜食酸性食品。以善做米线著称,特色食品有过手米线、苏子粑粑等。
赶集路上
民居建筑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二层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放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为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
民间工艺以铁器制造著称,户撒阿昌刀以锋利美观、经久耐用享有盛名。此外,他们在刺绣、霖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方面,也值得称道。尤其是雕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以及银饰等上面,都可见雕刻着的各种动物、植物图案,颇具民族特色。阿昌族口头文学绚丽多彩,有歌谣、情歌、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多种形式。
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有的反映民族起源,有的记述历史事件,有的描绘生产劳动和生活情况,生动地展现了阿昌族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创世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头文学巨著,在阿昌族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乐器象脚鼓
阿昌族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唱山歌,凡劳动、“串姑娘”、结婚、走亲访友等活动都要用山歌来抒发感情。平时喜欢进行“对歌”活动,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借“对歌”来互相传情。舞蹈主要有象脚鼓舞和窝罗舞等。常用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锣等。
葫芦箫由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三月箫用一根竹管制成,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递爱情的媒介。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荡秋千、赛马、射击、舞阿昌刀、练武术等项目在民间颇为盛行,一般在节日期间都会进行各个项目的表演和竞技。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腊撒新寨
传统民族节日有会街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等。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
阿昌人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无论集会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即会站起来让坐,表示尊敬和欢迎。
“屋摆”(高包头)
阿昌族传统头饰。“屋摆”是用自织自染的两头坠须的黑棉布缠绕于头上,造型高峻,高达半米有余,将布展开,长达5-6米。“屋摆”是阿昌族已婚妇女的标志性头饰,包戴仪式庄重,平时包取,长辈晚辈互相回避,外人不可随意触及。与之相配的是大圆耳饰。
过手米线
阿昌族传统风味食品,也称“火烧生猪肉米线”。其做法:新鲜猪肉烧熟后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匀,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芝麻、大蒜、辣椒、芜莫、豆粉、酸水等调料,搅成糊状,最后拌和着香软滑糯的米线。过手米线酸辣可口,别具风味,在民间颇受欢迎。
户撒刀
制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阿昌刀
阿昌族民间工艺品,也称阿昌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地区而得名。户撒阿昌族打铁工艺高超,每个村寨都有祖传的、独到的产品,可分几种类型,一个村寨至少擅长打制一种类型。阿昌刀形式及用途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用刀等数十个品种。有些刀打制得极薄而又有韧劲,平时可像腰带一样围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锋利无比。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各种风格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阿昌刀制作过程复杂,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遮帕麻和遮咪麻》
阿昌族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主要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遮帕麻和遮咪麻》讲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织地、创造人类、补天治水、智斗邪魔腊和重整天地的故事。遮帕麻和遮咪麻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不仅是阿昌族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也是所有百姓人家的护佑之神。《遮帕麻和遮咪麻》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阿昌族将其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在阿昌族民间广为传颂。
遮帕麻和遮咪麻
会街节
阿昌族传统节日,又称“熬露”。流行于云南陇川等地。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现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相传,菩萨克服重重困难,上天取到经书,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为了迎接他的归来,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米,煮出斋饭供斋。此后遂演变成民族节日。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节日当天,小伙子们身背阿昌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民族服装,在各色彩旗的引导下,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耍青龙、玩白象由象脚鼓、锣、钱伴奏,气氛热烈,姑娘、小伙子围着青龙和白象跳舞,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会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