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仅有人。其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量居住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市的龙陵、腾冲两县。
由于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缘故,便形成了许多宗教节日和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会街、窝罗节、浇花节、撒种节和尝新节等。
阿昌族会街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至二十六日举行,来源于阿昌族的宗教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位菩萨(阿昌族称其为“个打马”)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在天上取得了真经(确定不是唐玄奘?),然后在9月26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取经菩萨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便逐渐演变成阿昌族重大的传统节日。
每到会街日,阿昌族的男子会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蓝色、黑色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
女子则分为未婚姑娘和已婚女子两种打扮方式。
姑娘会将头发辫子盘于头上,并扎上围布,衣服的胸前会有四颗银纽扣,并分别挂上长长的银链,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关首饰也会一并佩戴齐全,显得相当隆重。
而已婚妇女的穿着打扮就显得简单得多,不会佩戴过多的首饰,长袖的对襟衣以及遮住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显得保守得多。
会街期间,主要是耍白象,舞青龙。
白象和青龙都是由手工艺人用竹木做架,用纸覆身,布裹象鼻。
耍白象需要一个人藏在白象肚里,在里面操作机关,使白象鼻子甩动起来。青龙则由年轻小伙双手用力挥舞,表演各种奇趣的动作。
耍白象、舞青龙,是会街节期间最精彩、最隆重的传统活动。主要在各村寨的大街上耍,并且一路上都敲镲打鼓,周围的人们跟随着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
带头跳舞的是敲镲的和喝击象脚鼓的,并且双方必须要斜对着,双脚按前后左右依次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跳的同时还要时不时的下蹲和后退。整条街上的人群就像波浪一样起伏前行着。
耍白象、舞青龙的队伍最后会到达村寨的广场上,镲声“镲镲镲”、鼓声“咚咚咚”,年轻的姑娘小伙发出一阵阵欢呼声、稍微大一点的拿着树枝起舞的、其他人则在旁热烈鼓掌庆祝,这时人们的情绪也达到了最高潮。
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阿昌族信奉的人类祖先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感谢他们创造了人类、造福了社会。
窝罗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举行,阿昌族人会聚集到阿昌文化的发源地梁河,那里举行盛大的仪式,仪式结束后,阿昌族人民欢聚一堂围绕着窝罗台跳起窝罗舞。
窝罗台是一块高约1米,4米的方台,中间还矗立着两块约6米高的柱子,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在传说里就是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
中间的两块柱子上绘制着日月星辰以及阿昌族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族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
阿昌族的人们便是围绕着这个台子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浇花水节
又叫桑建节,是阿昌族为了纪念椎栗树神桑建而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7天开始举行,一举行就是4天,是为了消灾除难。
第一天,阿昌族的小伙儿护送(挥舞阿昌族的“户撒刀”开路,同时还要放枪、放鞭炮、载歌载舞一路前进)姑娘进山采花。采完花后,将花扎成塔、做成轿,放在广场上;
后两天,开始“浇花水”,这时,年轻男女们排成长队为花塔、轿还有轿里的佛像祭祀;
最后一天,人们开始庆祝,这时他们会在广场上相互泼水,跳舞,很多阿昌族的未婚男女就在这条寻找自己的终身伴侣。
撒种节和尝新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阿昌族中有位老奶奶,每年到庄稼成熟的时候,她总会把颗粒饱满的各种谷物的良种选留下来,到来年播种的时候,送给别人。
她还会经常帮助村里村外的人家,受到当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直到她去世。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撒种节和尝新节
每到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打扫卫生,准备祭祀用的食物和酒,除此之外还会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这就是尝新节。
老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年三月,人们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长得很茂盛,那一年人人都丰衣足食,为了纪念奶奶便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日定为撒种节。
在节日当天饭后,族内男女都会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聚集在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为了纪念为这位终身勤劳的宽厚老人,还会把她生前种的稻米豆类、蔬菜做成香喷喷的饭菜,把她织的布做成新衣,敬献在老人灵前。
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还利用媳妇回娘家过撒种节的机会,交流优选出来的品种,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