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改名,之前在网络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如果让三国人物穿越到现代,那他们的自我介绍肯定会变成这样子,
“我是包头(九原)的吕布。”
“我是石家庄(常山)的赵云。”
“我是保定(幽州)的张飞。”
“我是临沂(琅琊)的诸葛亮。”
各中滋味,大家不妨自己感受一下。
“徽州变黄山”,关于城市改名那些事儿
首先就拿我们的首都北京来说,历史上,北京曾用过蓟、渔阳、北平、涿郡、范阳、幽州、南京、燕京、大都、京师等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名为北京。
年,撤销灌县设都江堰市。
年,撤销崇安县建立武夷山市。
黄山,古城“徽州”,年时,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
而黄山市的改名,是最令广大国人所为不平的一个。
对于我们来说,徽州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虽然改名并不会抹去一座城市曾经发生过的一些,但是,从“徽州”改为“黄山”,黄山这座旅游名山的派头俨然压过了徽文化,导致很多外地游客一提到黄山仅仅只能想到这个景区,而忽略到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试想一下,有人跟你说黄山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不是就觉得很奇怪?但是如果说,徽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除此以外,在90年代时,湖南省大庸改名张家界,四川省南坪县改为九寨沟县。21世纪后,云南省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云南思茅改为普洱市,湖北襄樊改回襄阳,云南潞西市改成芒市。
为何肆意更改地名的现象会层不出穷呢?专家:为了更自信
在古代,关于城市改名这件事,主要是因为不同君主有不同的个人喜好、朝代变革等政治因素。
当然,还有古代讲究“避讳”的原因,避皇帝名人的讳,也避恶人的名。更严格的话,甚至是连形似字和同音字也要一律改掉。
建国之后,政府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地名清理工作,凡是不雅、不健康、不积极向上的地名,都被整顿和更改。一些带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名,被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名称。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又掀起了一波城市改名的热潮。
虽然说,如今关于城市改名的案例少了很多,但是对于一些小地名的更改却被重视了起来。
此前不久全国多个地方又掀起了一股名为“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运动。
这个运动主要是为了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道路、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按理说,这个清理整治的活动初衷还是好的,让不规范的名称能够规范起来,结果却被一些政府采取了“一刀切”这种做法,凡事名称中带有“大、洋、怪、重”的都得要改掉。
比如说,因为某地还有两座桥因为不够大,有“刻意夸大”之嫌,所以要把名称中“大桥”改成“桥”。只要是名称中用了皇家、宫殿等描述帝王词汇的,这都被认为是“封建色彩”,连西安皇家艺术博物馆也未能幸免。所以为何我们国内在改地名这件事情上会层不出穷呢?专家表示,为了更自信。
首先,从被更改掉的这些地名来看,一是出于政治要求,二是获取经济效益,三则是为了能够体现自己所谓的“文化自信”,去“崇洋媚外”和“晦涩难懂”,改成具有中国元素和文化气息的地名。
不停地变更名称,是否真有考虑过大众的接受能力
当然,并不是反对对一些不合适、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更改,反对的是盲目改名这件事情。一方面能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改掉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称,另外一方面,又为了所谓的振兴中国文化,去封建改小区名、改办公大楼名。
所以,真的将所有“皇家”、“中心”都改掉之后,我们的文化真的就能自信了吗?